chem147 2008-9-12 23:19
我一直不太清楚,设计的出me-109、虎、豹、88mm高炮、MG42的德国军队,竟然设计不出一只类似于美国M1加兰德那种步枪,大量的士兵都在用着毛瑟98K,这可是上一场世界大战的兵器阿。在《兄弟连》里面,有很多场景都是德国士兵拉一下枪栓开一枪,火力密度完全无法跟美国大兵相媲美。要不是有MG42,不敢设想。
zary 2008-9-12 23:23
德国人从来没有从国家的角度考虑过战争。作为无战不利的军队,德国是很强大的,经典战例无数,巴巴罗萨的成功其实也只差毫厘。但是领土打下来该怎么做,从一开始就没看到德国有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假设希特勒取胜,如愿拿下了苏联,其后怎样呢?必然拖入无休止的抵抗运动中,程度可能远胜法国波兰等地。占领区越大,遇到的抵抗越大,总有临界无法支撑的一天。像纳粹政府这样的战争机器,只要启动就不能停止,一旦过了拐点就会迅速崩溃,可以说其失败的命运是从一开始就注定的。巴巴罗萨是个无法再现的经典计划,即使今天看了也会令人热血沸腾,体现了那个时代最具代性的和最高的战争理念,只是历史选择了这个时刻结束纳粹的生命,这点无法更改。
funnystory 2008-9-12 23:26
因为德国人的配置就是围绕mg42,毛瑟是用来保护机枪的。
ssTory 2008-9-12 23:45
MG42的确很强,射速快,精度高,而且采用模块化设计,更换枪管很快,
基本上,听见MG42枪响就让人腿软并不是笑话,而是很长时间里盟军的恶梦.
但同时MG42也有弱点,不能做为压制机枪使用, 我们看"雷霆救兵"的登陆那一段,人个感觉还是很真实的,登陆艇前装甲门一开,一支MG42一个精度连射就能杀死半船的美军士兵,从MG42的精良射击性上来分析并不夸张,但同时对大散兵的压制就不够好,如果在开阔地上面对散兵冲击阵形,过高的精度就不能形成大面积弹幕,所以被MG42打中的目标可能会身中多弹,但同比下中弹的人数也就下降了.
applicantion 2008-9-13 13:08
分析的很精辟,希特勒的决定或许并不是错误的,只是结果却失败了。就像解放战争中蒋介石的军事策略也未必就很烂,只可惜结果是他失败了。
laris_duduyi 2008-9-13 20:16
回复 10楼 的帖子
党卫军是犯罪组织,这点是纽伦堡审判时确定的。根据第三帝国的宪法,党卫军也是非法组织,因为希特勒没有修宪,还是沿用魏玛共和国时的宪法。说党卫军纪律比较好的,请参照帝国师在
1944年法国的那些行为,呵呵,不知道这个纪律好的结论怎么得出来的。国防军和党卫军纪律都差不多,可能略微强点。
另,党卫军士气高吗??武装党卫军第十四圣刀师,该师曾经在三个月内有近一万人当了逃兵,而且还哗变了两次。这也叫士气高昂?
qwert168 2008-9-13 21:52
巴巴罗萨计划应该来说不错。
希特勒无论人好坏。但其战略眼光是不差的。
唯一没有估计到的就是天气的恶劣。准备不足的人手。
天气恶劣德国有拿破仑前车之鉴,应该是有所准备,但没有想到还是估计的不够。以至于德军的防寒过冬装备严重不足。
人手来说,苏联那么多的版图,人少了,战线自然拉长。苏联主观上可能有意后撤,客观上德军的速度非常惊人,使纵深很大,但又没有快到预期。这些原因都使双方战线拉得非常长。这和中国抗战时期蒋介石的做法差不多。日本对中国,德国对苏联,都同样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再有就是坚壁清野。让敌军在自己的国土上得不到后勤保障。
当然这也可以说是计划本身设计不足,不够完美。
但战场上就是一步差,步步差。
laris_duduyi 2008-9-13 22:43
回复 23楼 的帖子
还有一点,射速太快,枪管一会就得换,不然就等着炸膛吧。
不过德军的MP44还是不错的,在装备后,德军步兵班的火力比美军还强。。。。
ssTory 2008-9-15 22:40
回复28
呵呵,那就说另一种武器了,波波夫.
其实美军的伽德兰也是好东西,说有两个美国伞兵守一个地儿,两支M1打退了德国的一次进攻,结果德国人报告时说对方火力有两个步兵班.
但M1对弹匣内的弹药排列要求很高,所以老美装弹前会习惯性的在钢盔上敲一下.
汤普森不行,太精细,容易卡壳,还贵的不行.
MP系列是好东西,但波波夫出来以后,德国人也捡着用.71发的大弹鼓,绝对的步兵突击首选.
cttw 2008-9-16 00:46
楼主说的很对。以德国的实力来看,胃口也太大了点。以1小国进攻1大国取得成功的范例自古不是没有。但在多条线同时和3个大国作战就很难成功了。其实很多人也太片面,就算德军占领莫斯科,也无法迫降俄国。斯大林还有辽阔的大后方。俄国人就一直退,等德国人的运输补济线拉得太长时,而越深入,阵地就越来越长,跟本就没有这么多人来守。只要俄国人一反攻,德国人经受不住打击就只好放弃领土,转为防守。只有收缩战线才能防守住阵地。加上俄国人多。又要加派人手,就算德国多么骁勇善战,最后还是会被拖跨的,
lydy168 2008-9-16 08:21
个人认为,只从战争这个角度来说,只要苏联不投降或内乱,德国就没有彻底战胜苏联的可能。经济实力差距太大,后来苏联还有美国的帮助。而且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全苏很容易就形成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天气又在最关键时刻帮了苏联。
x963123 2008-9-16 13:10
苏德战争最大的错误是德国人错误的估计了苏联的综合国力和战争潜力和指挥没多大关系。苏联人在战争初期蒙受如此巨大的损失还可以有强大的预备队投入是德国人想不到的,就算希特勒拿下莫斯科那座空城也没用
无忌哥哥 2008-9-16 15:12
巴巴罗萨计划本身没有错误!
德国之所以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国的主要决策人或领导集团在西线取得了基本上可称为决定性胜利之后,盲目的乐观自大,违背了前辈们对德国历次对外战争失败而总结出的经验:德国不能东西两线同时作战!
而就苏德战争本身而言,德军失败还有以下原因:
一是人员的缺乏。从人口上看,苏联的人口远远大于德国,据有关资料统计,苏德战争期间,德军与苏军的伤亡比例是一比七,就是说死一个德国军人要用七个苏联军人的性命去换。正是由于苏联的人口众多,才能负担起战争的人员消耗。而德国,虽然人员素质较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员缺少的不足,但其精锐随着战争不断流失,得不到必要的补充。反观苏联,苏联与日本签订了停战协定后,大批的远东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赴到莫斯科前线,有强大的战略预备队作保障。
二是物资的缺乏。徳军之所以在进攻苏联取得较大的战绩后,放弃原定的直扑莫斯科的计划,转而进攻高加索地区,主要就是想以高加索地区的石油等物资来弥补资源缺乏的困境。由于物资的缺乏,原定的战略计划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进而丧失了宝贵的时间。——这个例子对我们现在也很重要,战争不仅仅靠得是勇气,更多的是打资源,看谁的资源多,看谁的支撑力强。
三是气候的不适应。苏联的严冬历来是苏联多次成功摆脱外国侵略的最佳护身符!法国的拿破仑就是因为苏联的严冬而被迫撤退的。历史是惊人的相似,当德军进入苏联后,由于战略目标改变后,延误了预定的作战时间,等到莫斯科城下后,严冬随即而来,而德军很多还穿着夏装。因冻死冻伤的减员很大。
四是苏联地域辽阔,有非常广阔的战略纵深。而当时的德国还不具备一口吞掉有这么大的战略纵深的国家的能力。
五是苏联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能够支持战争的需要。战前,德军的科学技术非常先进,其武器基本处于世界的前列;但战争开始后,德军忙于应付日常的战争消耗,无力进行新的武器研发。但苏联则不同,战争中,先进的武器层出不穷,为取得最后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尽管德国最终战败,尽管德国的现任政府对中国仍怀有敌意,我们站在公正的角度说:德意志民族的确是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之一!
[[i] 本帖最后由 无忌哥哥 于 2008-9-16 15:20 编辑 [/i]]
lkmmkl 2008-9-16 21:19
邓尼茨说,如果希特勒早听自己的建议,不造战列舰等大型水面舰,而是重点造潜艇的话,英伦三岛在美国支援前就被封锁,可能因物资匮乏而竖旗了.两面作战就没了.如果就是如果,英国也没那么软吧.
德在突破苏边界后,出现的一些停顿,攻击重点的争论,这应该是指挥百万军队作战不可避免的,苏联军队即使在战争后期也有这样的情况.
funnystory 2008-9-16 23:58
回复 33楼 的帖子
苏联战死的680万,德国380+仆从100万,交换比不难看。战前苏联人口1.7亿,大德国(包括奥地利,苏台德等)人口约0.8亿,如果算41年底的控制区人口,那么德方反而要有大约2倍的优势。但是元首不肯总动员,他还希望德国人能保持较高的生活水准,从侧面反映纳粹的统治并不够稳固。(作为对比,22日开战,苏联7月3日就总动员了。而德国要到43年初)巴巴罗萨就这么3心2意的上路了,指望凭此实力打败苏联,感觉真是太好了。
再说下严寒,真的是因为严寒么?德国我前面回过,拿破仑同样也不是。皇帝的计划是夺取莫斯科获得补给和过冬地,并迫和俄国,但俄国人一把火烧了莫斯科也不留给拿破仑。在此情况下就算天气不那么冷又能如何?2者同样是过高的预期以及糟糕的后勤的结果,而这2点无疑都是战略上巨大失误的结果。
伟大的民族有很多,但德国2次世界大战中把自己逼死的表现是称不上伟大的。
funnystory 2008-9-17 00:02
回复 34楼 的帖子
那样的结果大概是英国人更早的代价更大的向美国人求救,但租借物资还是一样的。德国潜艇还能包办下美国产量不成?
lmlmlmlmlm 2008-9-20 08:10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shenmehu 2008-9-20 13:49
德国错误的是一直没有全面动员国家体制转入战时,等到想到了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lkmmkl 2008-9-20 18:42
[quote]原帖由 [i]lmlmlmlmlm[/i] 于 2008-9-20 08:10 发表 [url=http://69.4.239.126/bbs/redirect.php?goto=findpost&pid=20711734&ptid=1363236][img]http://69.4.239.126/bbs/images/common/back.gif[/img][/url]
德国当时进犯苏联确实是一个致命错误,当时希特勒的计划是先攻占
拥有重型兵器工业(坦克和飞机工厂)的乌克兰,然后占领拥有大量
现产油田的高加索地区。但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苏军主力集中在莫斯
科和彼得堡(后 ... [/quote]
当时乌克兰军区是苏联最大的军区,乌克兰方面军拥有太庞大的军队.一个基辅合围就搞定了几十万苏军.莫斯科,斯大林格勒的军队是后来调集去的.
laris_duduyi 2008-9-21 09:23
回复 29楼 的帖子
M1确实是美国佬步兵火力的主要来源啊,不过就是容易卡弹。
另外你对BAR作何评价,现在对它有很多观点啊,有人说很好,有人说很烂。。。
我觉得可能还是跟步兵作战思想有关,老美的思想是步兵班火力均衡,即使有一两个人倒下不会造成火力骤降。而老德是步兵班以机枪为核心,机枪还在就很猛,机枪完蛋火力降好多。在机枪还在的清况下,老德的步兵班应该猛过老美啊,毕竟M1再牛也无法压制MG42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