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ngjun 2007-3-10 10:45
红色利剑——契卡组织秘密档案
1917年11月 7日(俄旧历10月25日),继俄国资产阶级二月革命之后,列宁领导的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以克伦斯基为首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
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自诞生之日起,新生的革命政权就面
临着来自俄国内部和外部的强烈反抗和威胁。全国仍有 2/3的地区掌握在反革命和外
国干涉军手中,各地的君主主义者纠集起形形色色的保皇势力,向革命政权掌握的中
心地区蠢蠢欲动。而在红色政权控制的中心地区里,被二月革命推翻的沙皇政府的旧
官吏、旧军官、工厂主、地主,被十月革命解散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中的社会革命党
人、甚至连不理解革命的俄罗斯知识分子、旧职员等中产阶层,都对苏维埃政权持消
极的不合作态度,他们秘密串联、阴谋活动,利用所有可能利用的手段,借当时的饥
荒、瘟疫等困难,企图破坏、颠覆新生的革命政权。异常严峻的形势要求革命政权迅
速伸出两支有力的拳头;对外,坚决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军事进攻和绞杀,消灭所
有的反革命武装力量,建立全国的统一革命政权;对内,甄别隐藏在革命政权机构中
的反革命分子,严厉打击一切针对苏维埃政权的颠覆和破坏活动,惩戒消极怠工、投
机倒把等危害社会安定的不法行为,肃清革命政权和革命军队内部的隐患,巩固新生
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就形势的严峻程度而言,这两条战线上的任务都是空前艰巨的。但相对比较之下,
第二条战线所面临的局面要更加复杂、更加困难得多。对付外线的铁拳已经收拢,并
开始针对既定的目标准确有力地出击,这就是布尔什维克领导下的红军。虽然,这支
军队刚刚经过十月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火洗礼,但其成员中有许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俄国陆军和海军官兵,他们的丰富作战经验与工人赤卫队和激进的军校生带来
的革命热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强大的战斗力。在苏维埃政府的统一命令和指挥之下,
他们很快地投入到前线,有效地挫败了反革命阵营的进攻锋芒,大大减弱了苏维埃革
命政权所面临的压力。几乎在建立了红军的同时,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人已经意识到了
迅速打出另一只拳头的必要。但对付内部无形战线上的反革命,需要的将是另一种特
殊的方式和手段,对此,一个近于成熟的想法已经在列宁的脑子里形成。
一张影响了苏俄历史的便笺
1917年12月10日,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主席列宁写给了他的忠实追随者捷尔任斯基
一张便笺,上面明确地写道:
“目前,我们要以非常的措施与反革命和怠工的人们进行斗争。”
就在同一天,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召集了紧急会议。在会上人民委员们讨论了列宁
的指示和捷尔任斯基的报告。随后,人民委员会一致通过了关于立即成立“全俄肃清
反革命和怠工特别委员会”的决议。
“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特别委员会”直属于苏维埃人民委员会(俄文缩写为“
ВЧК”,通音译为“全俄契卡”或“伏契卡”),由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
尔任斯基出任这个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办公地点设在了十月革命后被苏维埃政权没
收的原全俄保险公司大楼内(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卢比扬卡,即现在俄罗斯联邦安全
局总部大楼)。
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决议还规定了“契卡”的基本任务:
1.在全俄罗斯的所有城市和农村范围内侦察、发现和制止、肃清一切反革命及怠
工的企图与行动;
2.将所有的怠工分子和一切反革命分子送上革命法庭进行审判,并制订与之进行
有效斗争的策略和措施;
3.为有效地、成功地镇压一切危害革命政权的阴谋活动进行前期的侦察和必要的
预审工作。
可以看出,“契卡”的工作权限范围最初并不十分显赫,不仅如此,它在组织系
统的权力归属上也不十分明确。它在直属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的同时,还受到内务人民
委员会和司法人民委员会的牵制。在“契卡”诞生的最初几年里,除了大量的侦察和
监视工作之外,如果没有以上两个人民委员会批准,“契卡”的工作人员和下属机构
根本没有判决和执行死刑的权力,甚至连逮捕嫌疑人犯的权力都没有。然而,从1918
年初到1921年这短短的几年中,“契卡”的权力急剧上升。
催化“契卡”的职权范围和组织结构在短时间里急速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
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被十月革命风暴摧毁的沙皇国家机器和资产阶级政府的残余势力趁苏维
埃革命政权尚未巩固之机,在外国资产阶级势力的支持下,很快纠集起了强大的阵营,
对苏维埃革命政权形成了全面的包围之势,企图在短时间内将革命政权扼杀在襁褓之
中。
1918年 3月,一直游弋在科拉半岛附近海域上的英国舰队在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
格尔斯克登陆,英美军队组成的武装干涉军踏上了俄国的领土。接着,美国和日本军
队也在太平洋上组成了特混部队,4 月份在西伯利亚的沿海港口登陆。外国干涉军的
介入仿佛为蛰伏在俄罗斯各地的沙俄旧军队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驻扎在俄国的外籍军
团注射了一针强心剂,各国驻俄罗斯的使领馆和形形色色的间谍情报机构也空前地活
跃起来,通过各种途径、利用各种方法煽动、怂恿社会上一切对苏维埃政权深怀仇恨
和不满的势力,纷纷开始从事有组织的破坏和颠覆苏维埃革命政权的活动。
1918年 5月25日爆发的捷克斯洛伐克军团的叛乱掀开了国内战争的序幕。捷克斯
洛伐克军团是由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被沙俄军队俘获的捷克和斯洛伐克战俘组成。早在
俄罗斯二月革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攫取了沙皇俄国的外交大权之后,捷克斯洛伐克领
导人通过外交和其他有关渠道说服了俄国克伦斯基临时政府,把这一批为数几万人的
捷克和斯洛伐克战俘重新组建为几个师的外籍军团,在仍然继续的世界大战中由俄国
指挥与德国作战。但是,当这支部队被派遣到前线后不久,俄国临时政府就被十月革
命推翻了。为了减轻新生革命政权所面临的国际压力,在列宁的主持下,苏俄政府与
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停战协定,并与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达成协议,在俄国境内的捷克
斯洛伐克军团保持中立,不介入当时发生在俄罗斯各地的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斗争,
并从乌克兰转道欧洲战场继续参加对德国和奥匈帝国的作战。随着英美等国干涉部队
由沿海各港口向俄罗斯腹地的推进,各国外交使团和情报机构加大了对捷克斯洛伐克
军团的挑拨和蛊惑宣传。捷克斯洛伐克军团和当地的俄国白匪相结合,成为俄罗斯国
内的一支最大的反革命武装组织。
另一方面,在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内部发生的一系列的争论和意见分歧,政府机关
尤其是一些至关重要的部门里发生的有组织的怠工活动,与白军作战前线的一些红军
高级将领和部队的集体叛变,日益蔓延的白色恐怖活动,也都严重地威胁着新生的苏
维埃革命政权。
1918年7月,俄罗斯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借1918年1月布列斯特—利沃斯托克和谈失
败而组织领导了未遂的起义。同年 8月30日,列宁在莫斯科一家工厂进行演讲时遭到
暗杀,身受重伤。在这同一天,彼得格勒的契卡主席乌里茨基也遇刺身亡。事后,经
过苏维埃政府组织周密侦察得知,这一系列的事件都是有预谋、有组织、并且有着国
际背景的阴谋活动。而前线变节红军将领策划的阵前叛变,造成了对苏维埃革命政权
更加惨重的损失。原红军东部前线司令员、前沙俄军队上校穆拉维约夫与左翼社会革
命党人在莫斯科组织的叛乱相呼应而在前线部队中组织的叛乱就是其中典型的一例。
穆拉维约夫的部队驻守在伏尔加河沿岸的重镇喀山,从此沿河向南就是当时苏维埃政
权东部的行政中枢辛比尔斯克(后来的乌里扬诺夫斯克),这里集中了苏俄政权在这一
地区许多重要行政机关、粮食和物资储存以及准备抵御东部白军攻势的大批部队和辎
重,同时,在各级行政机关和部队中也集中了大量的左翼社会革命党人。喀山和辛比
尔斯克地区是连接俄罗斯中心地区与西伯利亚地区的要冲地带,具有丰富军事经验和
战术指挥能力的穆拉维约夫选择这里起事是经过了周密地考虑的。开始,穆拉维约夫
利用职权,先将其认为异己的部队逐渐调出这一地区,接着,又把自己的嫡系部队分
批地向这里集中,并且,下令将一些在十月革命初期产生过极大破坏作用的无政府主
义分子和社会渣滓释放出狱,使之成为一支为己所用的武装组织。
1918年 7月10日,穆拉维约夫正式发动了叛乱。他率领部队乘船沿伏尔加河顺流
直下,在辛比尔斯克登岸,占领了这座城市的火车站、邮局和电报局,包围了当地苏
维埃革命政权的驻地,逮捕和劫持了包括图哈切夫斯基(即后来的苏联红军元帅)在内
的当地苏维埃各级军政领导人。接着,穆拉维约夫即公开宣布反对苏维埃革命政权,
并且通电俄罗斯全境,在俄罗斯各界煽动继续沙皇俄国政府与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民
族战争”。穆拉维约夫组织的军事叛乱行动使苏维埃革命政府付出了重大的代价。为
了平息这次叛乱,红军中有几万将士牺牲了生命。而在这同一时期,与上百万外国干
涉军和白军遥相呼应的大规模内部叛乱有数十起之多。打着各种旗号成立起来的反苏
维埃政权和各种名目的“民族军”以极端残忍的手段杀害了无数的红军官兵、苏维埃
工作人员和红色政权的拥护者,给新生的社会主义工农国家带来了破坏性的恶劣影响,
对红色苏维埃革命政权构成了空前严重的威胁。
危难中的紧急法令
面对遍及全国的内战烽烟,面对自己身边和内部日益嚣张的敌人,全俄苏维埃中
央委员会的最高领导人们再一次地意识到,必须使用非常的手段和严厉的措施,才能
使革命政权在这种空前困难和危急的历史关头保住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使刚刚开创
的社会主义事业得以生存、发展。
1918年底,列宁亲笔签署了一项标题为《社会主义祖国处在危难中》的全俄苏维
埃人民委员会法令,向全体俄罗斯人民说明了当时严峻的国内形势,号召所有拥护苏
维埃革命政权、热爱俄罗斯祖国的政府工作人员、红军官兵以及各族人民,与各级苏
维埃人民委员会同心同德、团结一致,为保卫既得的革命成就,保卫人民自己的红色
政权,同革命的敌人作决死的斗争。针对隐蔽战线上已经接近白热化的残酷斗争形势,
全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在这个法规中明确指出:“敌人的代理人、受派遣者、投机倒
把分子、刺客、恶霸、反革命煽动分子、外国间谍,一旦被我抓获,应立即就地枪决。”
这一项具有极大权威和效力的特别法令很快就在全俄各地得到贯彻和执行,各级
苏维埃政权在领导同白军坚决作战的同时,也大大加强了对内部和身边隐蔽敌人进行
斗争的力度。作为这条战线上的尖兵,全俄契卡在这一非常时期对敌斗争的权限和能
力在法律及组织上都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首先,对于契卡来说,这个相当于宣布全俄罗斯进入紧急状态的法令,非正式地
使契卡获得了可以不经过任何审判和不通过任何司法程序即能够在无论是前线部队还
是后方机关中执行死刑的权力。尽管契卡为此也作出了诸如其工作人员在因情况紧急
而未经法律人民委员会和内务人民委员会批准,但在执行之后须向所在的契卡组织和
上一级契卡机关作出详细汇报的规定,但是,这一补充性的规定在当时已是你死我活
的殊死斗争的条件下,几乎无法认真执行。而且,已经把生杀大权掌握在手中的契卡,
其他方面的权力也正在迅速扩大、膨胀,这种本来就难以产生根本性束缚作用的补充
规定,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之下能够起到多大的制约作用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除此之外,在全俄苏维埃中央和全俄罗斯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支持下,又采取了
多项具体的组织和行政措施,使全俄契卡的组织系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第一,鉴于苏维埃革命政权建立以来发生的一系列革命领袖和政府高层领导人遭
到敌人刺杀的恶性事件,全俄契卡开始对内部的保卫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为此,全
俄契卡专门建立了两个特设的组织,以担负保卫全俄苏维埃党政高级领导人的特殊使
命。这两个特设的组织是特务支队和特别部队,它们都直接听命于全俄契卡。前者多
以秘书、司机、随从的隐蔽身份出现在领导人的工作、居住、外事和考察等场合;而
后者则更多地负责以上场合的外围环境和苏维埃政权的所有党政、财经和军事重要机
关及设施的警卫工作,必要时则须参与全俄契卡领导下对较大规模的反革命叛乱、颠
覆及其他直接危害全俄苏维埃政权存在和正常工作的阴谋活动的直接行动。无论从装
备上,还是从人数上,后者都大大多于前者。但是,前者在对每个工作人员的个人素
质要求上要比后者高得多。
第二,在全俄契卡的统一领导指挥之下,在全俄罗斯各地方也建立了契卡组织,
构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协调打击隐蔽反革命势力的高效反应网,从而使得全俄契卡在与
俄罗斯全境范围内乃至境外的所有隐蔽敌人进行的斗争中能够无处不在地发挥其特有
的作用,并且避免受到来自苏维埃政权内部机关其他部门的制约和掣肘,为契卡组织
在对敌斗争中创造了最大的自由度。
第三,1918年 7月15日,根据当时全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通过的一项决议,在与
白军作战的东部前线建立了一个特别委员会,领导对敌进行军事斗争中的隐蔽行动,
重点是侦察红军内部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内部的通敌、变节、间谍等反革命活动,把同
公开敌人的军事斗争与同内部隐蔽敌人的秘密斗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随后,又在全
国各地前线都成立了同样性质的特别委员会,行使相应的职权。1919年元旦,在全俄
契卡总部内又专门设立了一个中央特别部,协调领导全国特别委员会的工作。2 月,
又把各军种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的领导权归于这个中央特别部的统辖之下,使全俄契
卡实现了对红军在很大程度上的监督和控制,对当时苏维埃国家机器中持续发生的通
敌、叛变等严重威胁红色政权存在和巩固的行为达到了有效的扼制。
第四,在边境地区建立了负责边境安全的契卡组织,并且在这些边防契卡的领导
下建立了陆、海、空三兵种的边防部队。全俄契卡通过设立在各边境地区的契卡组织
对全俄境内的边防部队实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同时将保护各地海关的正常工作、打
击走私活动、防止国外间谍情报人员的渗透、保卫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和边
境贸易活动等任务,同抵御外国武装力量的渗透和入侵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上述这些措施不仅使全俄契卡组织对敌斗争的能力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有效地巩固了全俄罗斯苏维埃政权,在强大的国内外敌人联合扼杀行动面前改善了自
己的生存能力和力量对比,同时,也使全俄契卡在国家组织中确立了其举足轻重的特
殊地位,并对其后来的组织规模以及对俄国乃至苏联时期社会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发
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日益严重的前线和后方形势,又进一步迫使苏维埃革命政权在不断
地加强契卡组织工作职能的同时,还注重确立其在俄罗斯社会上的法律地位。1919年
6 月20日,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又颁布一项法令,不仅使契卡在俄罗斯社会革
命的特殊时期具有了更多、更具体的各项特别权力,而且,还使契卡所采取的各种秘
密手段甚至于某些恐怖措施进一步合法化。这项法令规定:“对于一切叛变革命、间
谍活动、阴谋破坏军事和交通设施,抢夺和盗窃国家物资,纵火,隐藏叛徒、间谍和
用于反革命活动的武器,利用投机倒把手段制造粮食等市场的恐慌等罪行,契卡应该
采取独立的、直接的有效打击行动。”同年10月21日,根据全俄苏维埃的这一系列法
令和俄罗斯共产党(布)中央的指示,全俄契卡建立了专门针对上述种种犯罪行为进行
审判的特别法庭。空前的政治权力和明确的法律地位使全俄契卡在俄罗斯这段特殊的
历史时期中扮演着一个引人注目的角色。
来自内部的洗礼
为了革命政权的巩固和革命事业的发展,是否必须采取红色恐怖的手段来对付它
的敌人,是否需要契卡这样的特别组织来保卫和参与苏维埃政权的正常工作,这在十
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的革命政权高级领导层内部曾经发生过激烈地争论。
在十月革命之前曾经反对通过革命的暴力手段推翻沙皇和资产阶级政权,甚至不
惜借党外报纸向俄罗斯社会和布尔什维克的敌人走露起义消息的加米涅夫,最早在党
内提出了反对使全俄契卡权力过大的激烈批评。他认为,尽管当前处于革命以来的最
严峻的关头,但是建立全俄契卡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权力的特别机构和组织体系,必然
会导致布尔什维克党内政治生活的不正常,而且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表现在这一特别
领域中的独裁行为”。为此,加米涅夫多次在有关场合对全俄契卡的工作方式和权力
范围提出质疑和反对意见。1918年11月,他在全俄苏维埃第六次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一
项由他组织拟定的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的决议草案。在这个决议草案中,加米
涅夫明确地提出取消全俄契卡组织和机构的要求,而建议在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
会中只设革命法庭,将全俄契卡的所有职能和权力全部合并到革命法庭之中。同时,
为了防止革命法庭的权力过于膨胀,他建议在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再设立一
个特别的工作委员会或小组,用来监督和领导革命法庭的工作。
另一个积极反对建立和加强全俄契卡组织的人物,是全俄苏维埃人民委员会第一
司法人民委员施坦因贝格。由于契卡工作职权范围的扩大,他深深地担心自己的机构
在全俄苏维埃政权组织中的权力和地位下降。信奉自由民主主义的左翼社会民主党人
施坦因贝格是一个推崇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理想主义者,他坚信,在一个新政权建
立的最初时期,必须全力保障社会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实行,任何凌驾于法律和执法机
构之上的组织及其行为无疑都是对新生革命政权的法律地位和执法威信的动摇。在内
外敌人夹攻的严重时刻,最有效的手段应该是、也只能是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使
苏维埃革命政权的国家机器尽快有效地、正常地运转起来,除此之外的其他应急手段
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应努力健全苏维埃革
命政权的各项立法制度。同时,施坦因贝格主张积极促进新政府的各个部门和所有工
作人员学会运用法律、规章从事各自的本职工作以及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全俄契卡的建立及其组织和工作权限的不断扩大使施坦因贝格十分不满,
因而他在为全俄苏维埃司法人民委员会起草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意识地要对契卡组织
的权力和活动加以限制。并且,在一切可能的场合,他都要与列宁、斯维尔德洛夫、
捷尔任斯基等有关的全俄苏维埃中央最高领导人们据理力争,反复陈述和强调自己的
观点,丝毫不留情面地批评革命领袖们对全俄契卡这样一个非常时期的秘密警察组织
在许多超出其工作权限范围的行动的默许和支持。同时,施坦因贝格也充分地运用他
手中的权力,尽可能地限制和约束全俄契卡在与内部和外部敌人的斗争中“不得体的
行动”。并且强调,一些全俄契卡经手的重要案件在其侦察、审理和判决过程中,必
须经过全俄苏维埃中央司法人民委员会乃至全俄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的讨论,在通
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处理意见之后,契卡才能按照这些有关的决议去执行,然后再把他
们经手的案件交给革命法庭去作最后的审理和判决。而没有经过以上这些程序的做法,
不管契卡组织和他的领导人能够拿出什么样的充分理由,在施坦因贝格和全俄苏维埃
中央司法人民委员会的眼里,都是属于非法或者越权的行为。为此,施坦因贝格多次
签署命令,下令释放契卡手中的一些他认为“不符合司法程序”的被捕者。
在这样一个充满内部压力的环境中,全俄契卡开展有效的工作自然是十分困难的。
为了使契卡组织能够成为不受各种繁琐法律和规章制度束缚的高效率的秘密工作系统,
它的领导者在苏维埃革命政权内部作了许多艰苦的工作甚至斗争,最终赢得了来自全
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和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最高领导层的支持。
列宁首先站出来,以鲜明的立场和态度支持全俄契卡的存在和工作,他向那些对
使用严厉手段甚至残酷措施对付外部敌对破坏活动和内部潜在的变节行为持不理解态
度的人们做了大量的解释工作。他将当时革命与反革命两大阵营之间的残酷斗争比喻
为两个正在进行殊死搏斗的角力者,向对方实施的每一次打击时所想到的只是如何将
对手击败,而不可能周全地考虑到哪一击是必要的,哪一击是不必要的,也不可能来
得及考虑到是否会伤害着自己。列宁对全俄契卡的工作予以了相当的关注,他时时了
解由全俄契卡掌握处理的几个重大案件的侦察、审理情况,对契卡组织在反对敌人破
坏和内部工作人员怠工的工作中取得的明显成绩不失时机地予以表彰。有时,当全俄
契卡在可行使职权范围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与全俄苏维埃中央司法人员委员会和内
务人民委员会等有关政府部门以及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一些领导人发生冲突和矛盾时,
列宁不得不为此作出必要的解释和申辩,必要时甚至出面直接干预。但是,列宁对于
限制契卡职权范围的要求和决定并不提出公开的反对意见,他要求全俄苏维埃的有关
委员会和地方的各级政权机关要对契卡的一些重大活动有所了解。同时,也不断地提
醒全俄契卡的主要领导人在重大的行动之前应该主动地与这些委员会和地方政府的领
导进行必要的沟通,以取得他们的支持。
经过了这些微妙而激烈的斗争,契卡组织在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不仅初步巩固了
自己的地位,而且其组织系统也得到了空前发展的机会。到1918年底,就其组织规模
而言,全俄契卡已经远远超过了对付苏维埃革命政权建立初期时混乱局面和内战时期
多方敌对势力夹攻的秘密治安警察组织所应有的限度,其人数已多达 3.1万人。它的
职权范围包括监视苏维埃政权内部和国内居民潜在的破坏行为,防范所有形式的有组
织的秘密阴谋活动,为此还设立了专门的秘密政治局,并且在军队内组建了秘密特务
局。同时,针对交通、通信和出版等部门也成立了专门的监视和检查机构,而且,各
地的契卡组织中还设有由专人负责的对当地宗教活动进行控制和干预。全俄契卡国外
局的成立,将从事搜集俄罗斯境外政治和军事情报、遏制西方国家对苏维埃国家的有
组织颠覆和破坏活动、监视和分化流亡在国外的苏维埃敌人的*敏感信息过滤*活动等,统归于全
俄契卡的管理之下。从此,契卡组织不仅在俄罗斯境内,而且在世界上成为一个几乎
无所不在的庞大的秘密警察和间谍情报组织系统。
喜欢大海的冈 2007-3-10 16:09
嗯,对这一部分历史总算有了一定了解了,感谢一下楼主发文。
yf2006 2007-10-25 17:46
什麼組織主要看領導層的目的和是否有約束,契卡後來變成了克格勃,成了魔鬼和天使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