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yymayun 2007-8-2 08:53
前空军副司令披露1960年郑州的空中惨剧
[size=4] 五十年代末期六十年代初,台湾空军的P2V电子侦察机经常利用夜间进入大陆侦察,由于敌机飞行速度慢、高度低、我军多次拦截都未成功,有时甚至付出血的代价。
1960年11月19日,台湾空军的P2V电子侦察机1架,18时46分由浙江平阳进入大陆,经青田、金华、安徽合肥、阜阳、河南商水、洛阳、三门峡,然后沿入侵航线偏南六十公里回返,为拦截这架飞机,我空军先后出动MIG-15、MIG-17、TU-2共十架次。驻郑州的空军轰炸航空兵25师74团2大队,先后出动TU-2飞机四架次,不仅没有取得战果,自己反而损失2架飞机,牺牲8人。
林虎将军披露这次损失的TU-2飞机是专门改装的,飞机上装了雷达,加装了两门23MM机炮,每门炮备弹200发。其目的是以慢速对慢速,以低空对低空,专门打击P2V。这些飞机由大队长尚德赞同志带领,是轰炸航空兵25时全师的“尖子大队”,1958年大队改装后原驻扎在陕西临潼,后来先后在北京、广州、盐城、苏州、福州、南昌战斗值班,均无功而返,全队弥漫着急于求战的急躁情绪和战则必胜的盲目乐观情绪。1960年9月份,大队进驻郑州。1960年11月19日是农历九月初一,无月,夜间天空下着小雨,20:50,我军发现敌机从阜阳向河南飞行,地面指挥中心命令双机起飞,李学增副大队长带一架在周口上空待命、尚德赞大队长率领另一架在许昌上空待命。
李学增机组进入空域后,地面就引导他接敌,但当李学增机组进入敌机尾后四公里时,地面雷达就因电子干扰而丢失目标。等目标再次出现在地面雷达上的时候,P2V已经飞到许昌上空,的面于是指挥李学增机组转向飞往新乡上空待命,同时指挥尚德赞机组接敌。在地面指挥下,经过调整尚德赞机组成功进入敌机尾后2公里处并用机上雷达截获目标,P2V发现有飞机跟踪,就立即释放电子干扰,同时进行机动飞行,但尚德赞机组经过苦练,能够从密密麻麻的干扰波中分辨出敌机,因此我机紧咬著敌机不放,经过27分钟的较量,在900米的漆黑夜空敌机仍然摆脱不了尚德赞机组的追踪,并且越来越接近我机的机炮射程,但是就在关键时刻,敌机利用机载雷达的技术优势,发现在飞行方向的前方有一座高于双方飞行高度的山峰(就是少林寺所在的中岳嵩山),P2V立即对准山峰飞去,在邻近山峰前突然爬高向前飞去,而尚德赞机组的雷达无法有效的区分山峰和敌机的回波,还继续保持900米的高度向雷达指示器的回波点飞去,而这时雷达指示器的回波的回波是山峰的回波,结果我机来不及拉起,撞到嵩山山峰下约80米处,机上四人全部死亡,他们是:大队长尚德赞、前座飞行员晁中学、空中通信员杜炳良、空中领航员邱业兴。
P2V摆脱了追踪后,继续向我纵深飞行,经洛阳,又飞到三门峡,然后沿入侵航线偏南六十公里回返,23:17,我军命令赵永寿机组起飞,到鲁山方向拦截敌机,紧接着又命令谈国驷机组起飞,准备追击敌机。当赵永寿机组接近到敌机尾后1公里时,飞机上的雷达因受敌人干扰而无法发现目标,地面指挥所命令盲目开炮,开炮后我机就失去无线电联系。第二天发现飞机已经坠毁在河南叶县西南25公里的小山上,飞行员赵永寿、王秀玉、空中通信员刘建强、空中领航员唐路义壮烈牺牲。据事后分析,飞机坠毁的原因是飞行员接到开炮的命令后,即操纵飞机带下滑角开始开炮,由于飞行员距离炮口近,受炮口闪光的影响大,以至于看不清仪表,等发现高度太低,已经来不及,造成机毁人亡的悲剧。
这次战斗后,损兵折将的2大队又回到了临潼,而在以后的战斗中再也没有使用过TU-2。
关于我军拦截不成,损兵折将的事列,《保卫祖国领空的战斗——新中国二十年国土防空作战回顾》还披露了以下三个:
1、1958年3月13日夜,为拦截一架进入华南的B—17G,我军两架飞机坠毁,飞行员均牺牲,一架是空9师的MIG-15飞机,坠毁在长沙大托铺机场;另一架是空18师MIG-17飞机,坠毁在广东遂溪机场。
2、1960年10月21日,为拦截一架进入华东的P2V,一架空9师的MIG-17飞机,坠毁在广东紫金县。
3、1960年12月17日,为拦截一架进入辽东的P2V,一架空1师的MIG-17飞机在海上失踪。[/size]
[[i] 本帖最后由 plyymayun 于 2007-8-2 08:55 AM 编辑 [/i]]
jianbizhang 2007-8-2 09:48
毛泽东说过:封锁吧,封锁他十年八年,中国什么问题都解决的。毛老先生却忘了,他老人家对人民群众的消息封锁比起帝国主义对红色中国的经济封锁(本来是自己自绝于文明现代国际社会)要伟大过亿万倍,嘿嘿时过境迁了,老夫我现在背后还发凉,天知道在过去几十年的黑洞生活中,有多少人件的秘密和丑恶被封锁在无声的黑暗之中。不过好像有了一缕光亮让我们看到了那令人震惊冰山一角。
pillboy 2007-8-2 10:08
Tu-2中型轰炸机
性能简表
代表型号 ANT-61/Tu-2S
设计师或设计局 A.N.Tupolev
研制年代 1943年
用途 中型轰炸机
乘员 3人
发动机 2*1460/1850hp AsH-82FN
航程 2100KM(1500Kg炸弹)
最大速度 547KM/H
升限 9500M
最大起飞重量 11360KG
外形尺寸 翼展18.86M 机长:13.80M 机高:M
武备 3*12.7mmUBT 2*20mmShVAK 1000Kg 炸弹(弹舱内) 2000Kg 炸弹(外挂)
简介
1940年,苏联红军迫切需要一种新一代才能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新飞机的性能要求为:
1、双发动机
2、速度和战斗机基本一致
3、内置炸弹舱,可以携带重磅炸弹。
4、具有全天候作战能力
5、航程远
6、可以进行俯冲轰炸
7、强大的自卫武器
当时,苏联的许多杰出的工程师都在30年代的“大清洗”中被做为“人民的敌人”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图波列夫也是其中之一。图波列夫领受了这一任务,带领一批“囚犯”工程师从1940年5月1日开始该计划。1941年1月8日,“103”/ANT-58/FB/“58”原型机开始制造。由于原计划采用的M-120发动机未按计划完成生产,换装AM-37发动机带VISH-61T三叶螺旋桨,1941年1月29日进行首次试飞。试飞证明,ANT-58在速度、载弹量、武器装备及操纵性方面都明显优于Pe-2系列轰炸机。
1941年5月,第二种原型机"103V"/ANT-59/"59"开始试飞,不久战争爆发,原从10月开始大批量生产的计划,因飞机发动机厂为满足IL-2的生产而集中生产AM-37发动机,AM-37发动机停产而取消。
1941年12月15日,经改进设计,使用M-82星形气冷发动机的第三种原型机"103U"/"60"/ANT-60开始试飞。设计时。设计师着意改进了飞机的工艺性能,尽量减少装配接合面的数量,简化装配工艺。由于液冷发动机重量较轻,又没有笨重的冷却器,节约下来的1000KG重量使飞机的载弹量增加到3000KG。经过长期的国家试验,1942年8月22日,第一架生产型(生产编号100308,自编型号"103VS"/ANT-60)的飞机被赋予TU-2的编号,从此开始批量生产。图波列夫由此获得斯大林奖金并重获自由。
第一个Tu-2轰炸机团(属第三轰炸航空兵军)1942年10月在加里宁前线参加战斗。随即,飞机经中央流体研究所风洞试验优化设计,1943年底在三个飞机厂开始生产。
1943年,新型的气冷发动机Ash-82FN投产,图波列夫将这种发动机改装在TU-2上,电气、液压、燃料系统都进行升级,7.62mm机枪也改为12.7mm机枪,3叶螺旋桨改为4叶螺旋桨。改进后的飞机称为ANT-61/Tu-2S,是Tu-2系列中生产量最大的型号。1944年初开始服役,是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最好的中型轰炸机,比同时代的盟军和敌军的任何一种中型轰炸机都好。Tu-2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52年,在苏军中服役到1955年后被IL-28喷气式轰炸机取代。Tu-2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重要装备。
sex010 2007-8-2 11:02
没有想到台湾空军的P2V电子侦察机还真是和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