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弟弟 2007-11-15 14:24
二战苏联女飞行员曾驾胶合板做成的飞机扔炸弹
黑夜出没的“钢蝴蝶”
俄罗斯《论据与事实》周报第9期发表苏联前第46近卫航空团参谋长拉科博利斯卡娅等五人撰写的文章:黑夜出没的“钢蝴蝶”。讲述二战期间一群苏联女飞行员驾驶着胶合板做成的飞机,用手扔下炸弹,炸得德军寝食不安的英勇战斗故事:
我们塔曼第46近卫航空团曾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女子夜航轰炸机部队,荣获过红旗勋章和苏沃洛夫勋章。我们驾驶的是波—2式“胶合板”双翼飞机,时速仅120—140公里,遇到强逆风时飞机会被吹得悬停空中。但这种飞机容易操纵,在接近目标时可以关掉发动机悄无声息地在敌人头顶投弹,专炸司令部、军火库和渡口等要害。
我们还负责运送弹药、药品、食品和邮件。有一次,我空降兵占领克里米亚的一个小渔村后被德军包围,他们急需弹药。我们趁夜把飞行高度降低到30米以避开敌军炮火,飞到空降兵阵地上空,扔“包裹”前对他们大喊:“小心,弹药来了!”就这样精确地完成了任务。
第46近卫航空团共执行作战任务两万四千多次,投弹300多万公斤。要投的小型炸弹放在领航员膝盖上,到达目的地后,我们用手把它们扔出去,这在现代飞行员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秋冬季黑夜长,我们一夜最多要完成15次飞行任务。
波—2式载重量非常小,但强项是投放精确。我们的投弹虽然不能让敌军损失惨重,但可以让他们夜夜不得安宁。敌军终于忍无可忍,从西线调了梅塞施米特—110式歼击机来对付我们。
1943年7月31日半夜,梅塞施米特—110式歼击机打掉了我们4架飞机,8名女飞行员遇难。但我们很快就学会了识别它们。只要目标区上空仅有探照灯光柱,而高射炮保持沉默,就说明有德军“夜贼”在附近巡行。自救方法只有一个:尽量低飞。但我们投弹时飞行高度又不能低于300米,否则弹片就会伤及胶合板飞机的机舱。
团里是清一色的女战士。有一次给我们派来了一个负责无线电技术的小伙子。可是,第一个星期日洗澡时,发给他的竟是全套女子内衣,他马上就要求换岗位,免得受“女魔头”们欺负。尽管我团全是女兵,但半年后就获得全师第一个近卫团的荣称。
在战争中,我们团共有32名战士牺牲在敌占区上空。敌占区居民掩埋了她们的遗体,立了个“这里长眠着无名女战士”的小木牌,因为飞行员在执行任务时都不带任何证件。
当时这些女兵最小的17岁,最大的23岁。团长始终是别尔尚斯卡娅,她约比我们大10岁,每逢执行特别艰巨的任务时她总是率先起飞。团里出了25名苏联英雄和俄罗斯英雄,可是团长却至今没有获得英雄称号。我们认为,卫国战争60周年是弥补这一缺憾的最佳时机。
wokao02 2007-11-16 16:47
战争的残酷由此可见一斑。
我的心中一直记得苏联作家的“清水塘”这篇文章,文章从侧面反映了卫国战争对苏联的影响。每次读到结尾我都唏嘘不已。建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了看一下。
另外,简陋飞机也有简陋飞机的“优势”。曾看过一篇文章,讲美军二战末期高炮炮弹大规模使用“无线电近爆引信”,可由于日本资源匮乏,无力建造新飞机,使用很多老式、木质飞机。结果近爆引信在飞机附近根本感应不到磁场变化,无法起爆。呵呵
[[i] 本帖最后由 wokao02 于 2007-11-16 16:56 编辑 [/i]]
zhu213386 2007-11-16 20:59
苏联二战时在技术上完全在德国之下,为了弥补在技术上的不足,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在数量上努力。
但苏联当时的工业生产能力也没有德国强,只好用这种办法。
能省掉的零件就省,可以简略的零件就简略,T34就是这种思想下的产物,很粗糙但是可以大量生产。
而德国为了武器的精细,大大减少了产量,最后的结果就是在战场上被苏联的数量淹没。无法承受巨大的战争损失,而失败。
茶隼 2007-11-16 21:02
女人也是半边天啊,在战争时期,连小孩子都上阵的,更何况女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