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odalou 2007-11-30 20:48
澳大利亚称:我们最怕在中美之间必须二选一!
"中国通"陆克文赢得了澳大利亚大选。在发表庆祝演说时, 他多次使用了"未来"、"明天"这两个词。在他看来,澳大利亚人选择了未来,而他也将选择一条与前任有所不同的内政外交道路。这其中,与中美两国的平衡关系是重中之重。
早在胜选前,陆克文就已开始勾勒新的外交蓝图。今年4月, 他在华府"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发表演讲时,就专题探讨了中美澳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及三国在世界与地区安全领域分别扮演的角色。
对中华文化有着浓厚兴趣,并担任过驻华外交官的陆克文,深知崛起对中国的意义。他特别指出,中国近代史是充满屈辱的历史,这对中国民众及三代决策者们的世界观的形成有深远影响--中国人想重新站起来,坐上应有的位置。陆克文理解并尊重中国的崛起。
与在竞选时就表示要改变与美国关系的法国总统萨科齐相似, 陆克文也深入地考虑到中美澳三国关系的未来。他对佐利克(美国前副国务卿)提出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概念深以为然, 并希望美澳都能以此作为指导未来政策的主要框架, 这意味着两国尊重中国崛起, 更智慧地应对中国的迅速发展。
耐人寻味的是,陆克文在华盛顿侃侃而谈的是美澳特别是澳大利亚与中国的关系,并坦言美澳对华关系上的挑战在于,一边要推动两国与中国的共同经济利益,一边要积极面对两国与中国间的分歧。
陆克文的选择有其国内基础。他在胜选前就意识到,为了更好地发展经济,必须在外交上采取理性的做法,尽可能融入亚太经济圈, 享受发展机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 陆克文在华盛顿大谈北京, 为的是堪培拉能更从容地舒展翅膀。
在中国问题上,陆克文更多地提到了"鼓励"和"期待":鼓励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及其他国际场合,尤其在朝核问题、伊核问题与苏丹问题上发挥更积极的作用;鼓励中国在世贸组织采取更主动的姿态,加速中国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自由化;期待中美澳三国能共同合作,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为了树立新的政治形象,优化外交资源,陆克文承诺要立即签署前任霍华德不肯签署的《京都议定书》。这意味着拒签《京都议定书》的国家只剩下孤独的美国。同时, 他也明确表示将从伊拉克分阶段撤军。
但这并不说明澳大利亚会就此疏远美国,而是说明陆克文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将会走更理性务实的外交道路。陆克文关心的是美澳如何作为亚太经合组织的创始国重新恢复该组织的活力,以及澳大利亚怎样进一步融入亚太经济的发展潮流中,而他的原则是坚持澳大利亚作为中间者的传统外交风格。也就是说, 通过鼓励、促进、中间调节等灵活方式开展外交,达成有利于澳大利亚长远发展的目标。
陆克文的理念得到了澳大利亚学界的赞许。此前, 对美日澳印联盟的构建, 澳大利亚学者艾伦杜邦就特别警告,"现在不是排挤中国的时候,任何新的地区协议都必须包括中国, 因为中国几乎是独自推动了澳大利亚的近期繁荣, 10年来澳中关系更是得到了无限扩展和深化"。对澳大利亚而言,允许自己与一个可能会怀疑或敌对中国的联盟产生关系, 在战略上是无道理的。
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最可怕的局面是被迫卷入危机,即被迫在美中之间作出选择。因此,他们更愿意看到美中关系进入平滑轨道, 这对澳大利亚最有利。所以, 他们明确告诉美国人,不要迫使其在北京与华盛顿之间做出选择, 因为"承认与中国关系的重要性应当是(澳大利亚)21世纪对外政策不言而喻的上策"。
旁观者清。在澳大利亚人看来,美国鹰派非善即恶的绝对化思维在许多国际问题上都付出了惨痛代价, 这使得澳大利亚越发明白,一方面要维系与美国的友好关系,另一方面也要默认中国的崛起,通过谋求将中国纳入国际主流体系,最大化滋养双赢的澳中关系。
陆克文的想法在亚太地区颇具代表性。无论是堪培拉还是曼谷抑或新加坡,都不愿做非黑即白的选择,而倾向于平衡、理性、有远见。毕竟,美国也好,中国也好,都是这些国家发展的"利益攸关者"。
ayanamili 2007-12-1 20:12
随着中国的崛起,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在政治上向中国靠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