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服务器迁移已顺利完成! 网址全面启用 https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丁幸豪:慎防台湾问题使中美卷入对抗

周郎 2007-12-13 21:21

专访丁幸豪:慎防台湾问题使中美卷入对抗

中评社香港12月13日电(记者 刘晓丹)上海美国研究所所长丁幸豪教授日前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指出,今明两年是台湾局势的高危期,在此敏感时期,最有可能使中美卷入对抗的,首先就是台湾问题,所以中美双方都要小心处理台海问题。

  陈水扁为了选举,不知还会使出多少骯脏的把戏,随时会激发中美之间的冲突。对此,丁幸豪指出,中美双方都在为应付这段“高危期”作准备。他说,两国应该加强沟通与磋商,最重要的是,危机一旦出现,两国能够达成默契,采取平行的应对措施。

  丁幸豪指出,在台湾问题上,中美两国有一定的合作空间,但是美国也不大可能在台湾政策上做出重大改变。

  之所以说中美有一定的合作空间,是因为中美两国在国际安全领域有很多合作的机遇。在不少地区及国际事务上,如朝鲜、南亚、伊拉克和反恐问题,中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对于台海稳定起着建设性的作用。丁幸豪认为,中美之间存在很大的共同利益,美国要避免跟中国“硬碰”,更不可能与中国打一场战争。在这个时候,最有可能引起中美对抗的事情,就是台海危机。因此,华盛顿不仅对于台北在经济和安全领域上缺乏合作的态度表示失望之外,还警告台湾不要有机会主义的动作。美国把陈水扁视为麻烦制造者,对他愈加不满。同时,对于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报告中体现大陆对台政策的灵活性,美国就表达了肯定的态度。

  不过,丁幸豪也指出,美国虽然对台施加压力,但决不会放弃台湾这张牌,完全倒向大陆。一方面是为了防范美国国内亲台势力反弹,另一方面是美国仍然要利用台湾牵制中国,并继续向其出售武器。

 丁幸豪教授接受中评社专访时,还就目前的中美关系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他说,从历史上来看,要使中美关系稳定,需有两个前提,一是双方拥有共同利益,二是找到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概念的框架。

  中美曾于1997年发表联合公报,指出两国将致力于建设一个“战略伙伴”的关系。然而,2000年布什上台之后,就改变了对华政策,于是中国成了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不过,布什在第二任期里的对华政策明显变得更加温和。美国前副国务卿佐利克曾率先提出中国是美国“利益攸关者”的新概念,认为中美两国在很多国际事务上有着共同的利益,因此维护、推动和加强这一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利益攸关。佐利克去年辞职之后,柯庆生上台伊始便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概念,几字之差,意义很不同。

  应该如何理解“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丁幸豪认为,美国提出这个概念,并非是想把中国整合到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而是要求中国按照美国的意愿来处理国际事务。如果中国没有达到美国的期望,美国就会把中国从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中排除出去。在这个意义上,“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是一个无明确内涵的概念框架,它可以在技术上为美国提供便利,但这个概念并非以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为依归。

  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曾经表示,中美关系正处于30年来最好的时期。但他的继任者赖斯,则没有再提鲍威尔对中美关系作出的这个判断。布什把中美关系形容为“复杂的”,可见他既不同意中美关系处于最好时期,亦不认为中美两国将成为战略上的竞争者。“利益攸关方”这个概念,在中美双边关系的战略稳定上,会否起到促进作用,还很难说。

  丁幸豪指出,911恐怖袭击事件是中美关系的战略转折点。他认为,中美关系近年得到改善,有四个最重要的原因。

  第一,911事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美互动的战略环境。此前,美国一直视中国为潜在对手,但美国在911之后把战略重点转向阿尔盖达和国际恐怖主义,国际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中国威胁”的论调才暂时被搁置。

  第二,有关大国之间的关系,美国的战略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布什意识到,大国之间的冲突不是必要的,而各国有可能及必要进行合作。因此对美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作出了一些调整。

  第三,美国也意识到中国对其外交战略的修正。对此,布什政府的对华政策作出相应的调整,从以往强调中美的“战略竞争”,转变到实际上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在许多场合上,美国官员把中国称为“朋友”,而非“战略竞争者”。

  最后,在经历中美关系的起起落落之后,美国意识到一个健康的中美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个大背景下,有美国学者提出一种新的观点。鲍威尔曾经把美中关系定义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经济上的合作伙伴”,但是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何汉理认为,美中两国应该是“经济上的竞争对手、战略上的合作伙伴”。

  对于何汉理的提法,丁幸豪做出了以下的解读。他认为,长远来看,中美之间肯定是合作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两国未来可以成为“战略伙伴”。不过,就目前来说,在安全问题的领域里,中美尚有战略上的分歧。尤其是在台湾问题未解决之前,两国很难建立起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至于中美是否“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丁幸豪说,经济关系存在竞争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却不必过分强调竞争,更不能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他指出,“和气生财”是中国自古以来做生意的原则,经济合作可以达到双赢,不必把商场视为战场,弄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丁幸豪进一步指出,经济贸易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两国在经贸方面的相互依赖性很强,从根本上稳住了中美关系。

  中美既然在经济层面拥有共同的利益,两国关系自然不会太糟。但他认为,中美关系也不会好到什么程度,因为两国的价值取向不同,还存在战略上的不信任:近年来,中国迅速发展,美国则把战略重点放在反恐上,于是担心中国要把美国从亚太地区赶出去。而另一方面,中国也担心美国从伊拉克撤出之后,会把矛头会重新指向中国。

  丁幸豪表示,战略不信任的问题需要根治,否则中美关系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对于今后的中美双边关系,丁幸豪认为它将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纯粹的中美双边关系;第二层是牵涉到第三方的中美关系;第三层是涉及到全球问题的中美关系。

  台海和贸易摩擦等问题属于第一个层次的中美关系。第二层关系则包括已经解决的伊拉克问题、正在解决当中的朝鲜核问题和伊朗问题、中国已经作出表示的苏丹达尔富尔问题,以及一些拉美问题等。丁幸豪指出,在美国处理牵涉第三方问题时,要求中国配合美国,并用此来衡量中国是否“负责任的国家”,这种取向会影响到两国关系。第三层的关系涉及到能源和环保等问题。丁幸豪认为,长远来说,解决这些问题符合中国自己的利益,而我们也确实应该去做,但是美国不能总是要求中国一步到位。

  丁幸豪最后指出,虽然在过去35年里,中美两国经历过危机、紧张和战略不信任,但两国总是能够把关系从对抗的边缘拉回来,寻求维持和加强双边关系。在全球化的时代,中美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对于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丁幸豪认为我们可以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并且期待未来中美之间有一个健康的、可持续的关系。

ilo 2007-12-14 00:47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专访丁幸豪:慎防台湾问题使中美卷入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