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百年前的辉煌—北洋水师

powmm001 2007-12-18 16:21

百年前的辉煌—北洋水师

[size=4][color=Blue]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创建  

1874年日本派兵登陆台湾企图将之占据,清兵以仅有之战船赴台将之驱逐。事件引起朝野的警惕,清政府于是决定每年拨出四百万两作为经费(实际用在购置军舰款项只为每年一百万两),加快建设海军。大清海军分为三洋:北洋负责山东及以北之黄海、南洋负责山东以南及长江以外之东海,两广负责福建、南海。后来当时之南洋大臣沈葆贞,以四百万年费同建南、北两洋舰队经费分散力量不足。而北洋舰队负责守卫京师,奏准优先集全力建造。 1875年,命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 1875年,李鸿章通过总税务司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 1879年,向英国订造巡洋舰扬威、超勇。 由于对在英国定造的军舰不满意,1880年,经过反复比较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镇远。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5年,海军衙门成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巡洋舰致远、靖远与经远、来远。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宣告成立并于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从此,近代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在当时堪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置往其他各处,如修建颐和园工程等等。时而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至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北洋舰队已多年未置新舰,部份应进行之更新工程如更换新式火炮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无论航速、射速皆落后于日本。




编制:

铁甲船:  

铁甲舰:定远、镇远  

快船:  

装甲巡洋舰:经远、来远  

防护巡洋舰:济远、致远、靖远  

碰撞巡洋舰:扬威、超勇  

蚊炮船:  

炮舰:镇边、镇中、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鱼雷艇:  

左一、左二、左三、右一、右二、右三、福龙、  

定一、定二、镇一、镇二  

练船:  

练习舰:康济、威远、敏捷  

辅助舰艇:(略)  

编制  

官制  

提督、总兵(分左、右翼)、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舰长称为管带  

海军军衔等级  

正都统、副都统、协都统、 正参领、副参领、协参领、 正军校、副军校、协军校  

人员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层军官内多有为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水师主要将领:  


丁汝昌 -- 水师提督 (自尽)  

刘步蟾 -- 右翼总兵,定远号管带 (自尽)  

林泰曾 -- 左翼总兵,镇远号管带 (自尽)  

邓世昌 -- 中军中副将,致远号管带 (战死)  

叶祖圭 -- 中军右副将,靖远号管带 (战死)  

方伯谦 -- 中军左副将,济远号管带 (处死)  

林永升 -- 左翼左营副将,经远号管带 (战死)  

邱宝仁 -- 右翼左营副将,来远号管带 (革职)  

黄建勋 -- 左翼右营副将,超远号管带 (战死)  

林履中 -- 右翼右营副将,杨威号管带 (战死)  

杨用霖 -- 左翼中营游击,原镇远号帮带,林泰曾自尽后接任管带 (自尽)  




参加的主要战役:  

丰岛海战  

丰岛海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清晨,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经过

「济远」和「广乙」两艘中国军舰在完成护送清军在朝鲜牙山登陆后,离牙山返航,在朝鲜丰岛海面,遇上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这三艘以高航速和高射速为特征的军舰。(这三艘军舰在后来黄海海战中重创北洋舰队,立下头功)

7时20分,第一游击队望见「济远」和「广乙」两舰,即时下战斗命令。7时45分,第一游击队旗舰「吉野」首先开炮:这是日本在甲午战争不宣而战的开始。中国军舰随後还击,两军展开激烈炮战。日本军舰在吨位、火炮、时速方面,较中国军舰占较大优势。福建船政局自制炮舰「广乙」受重伤,无法发射鱼雷,船身倾斜,于是退出战斗,在朝鲜十八岛附近搁浅,纵火自焚。「济远」舰则作战英勇,伤亡亦惨重。

8时30分,「济远」舰全速向西撤退。日舰猛追,「济远」舰悬起白旗。日舰追近,「济远」舰又加挂日本海军旗。「浪速」舰发出信号勒令「济远」舰立即停轮。

此时载有第二波増援朝鲜清军并悬挂英国国旗的「高升」号商轮和满载军械的「操江」舰驶来。日军三舰见「高升」号与「操江」舰,立即以「浪速」舰拦截「高升」号,以「秋津洲」舰拦截「操江」舰。「济远」舰藉机西撤,日舰以时速22.5节的「吉野」号穷追「济远」舰不舍,「济远」舰抛下「高升」号而走,并发尾炮攻击「吉野」号。

「济远」舰驶抵威海,在《航海日志》中捏造战果:「击死倭提督并官弁数十人,彼知难以抵御,故挂我国龙旗而奔」。而後丁汝昌误报「济远」舰击沉「吉野」号。事实上「吉野」皮毛未损,无恙而归。真的悲惨的是「高升」号运兵船!「高升」号被「浪速」击沉,殉难者达七百余人。「操江」舰也被俘虏。

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8月1日,中日双方正式宣战!

事后

日本不宣而战,袭击中国租用外轮,违反国际法。英国驻日使节一度抗议,而「浪速」舰长东乡平八郎却一口咬定,「高升」号是被中国军队非法占据,日舰实行「临检」,该船不服从命令。而英国政府从自身利益政策,也出现种种指证日本无罪的舆论,此事件草草结束  



黄海海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

甲午战争前夕中日两国的海军1894年清朝海军分为北洋、南洋、福建和广东四支水师舰队。其中北洋水师实力最为强大,其他各支水师除广东水师的三艘小型巡洋舰滞留北洋参加了海战以外,因实力贫弱,在战争期间无所作为,坐视北洋水师的覆亡。

日本海军各支舰队於甲午战争爆发前夕统一整编为联合舰队,由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担任联合舰队司令。联合舰队的编队分为以下小队:本队第一小队、第二小队、第一游击队和第二游击队。


背景

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丰岛海域突然袭击北洋水师的济远和广甲两艘巡洋舰,即丰岛海战,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和联合舰队面临著相同的任务:护送援军、争夺朝鲜半岛附近海域的制海权。

北洋水师主要在威海至大同江口一线巡弋,8月10日,日本联合舰队迫近威海,清光绪皇帝责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率「畏葸」,北洋大臣李鸿章不得不命丁汝昌赴黄海巡航以平息皇帝的愤怒和缓解舆论的压力。9月12日,北洋水师主力舰12艘由威海出发,赴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护送陆军登陆。

与北洋水师在战略上「保船制敌为要」不同,日本海军在战争之前就制定了以舰队决战夺取制海权的明确计划。当日本联合舰队护送援军登陆仁川的行动完成後,9月13日,联合舰队本队和第一游击队开赴鸭绿江口,搜寻向北洋水师主力决战。


海战经过

法制的日本战舰松岛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是日本联合舰队的旗舰。1894年9月15日

北洋水师主力在丁汝昌率领下到达大连湾,护送陆军4,000人搭乘的5艘运兵船。

9月16日

北洋水师抵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部分舰艇担任警戒,其馀10艘主力舰在口外12海里的大鹿岛东南下锚。

9月17日

8时,运兵船卸载完毕。9时,北洋水师舰队开始「巳时操」。  

10时23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发现北洋水师。发出信号「东北方向发现三艘以上敌舰」。  

10时30分,北洋水师镇远舰桅楼上的哨兵发现日本舰队。  

12时05分,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先,本队在後,呈单纵阵,接近北洋水师。  

12时20分,北洋水师在行进中由双纵阵改为横阵,旗舰定远位於中央,其馀各舰在其左、右依次展开,舰队呈楔形梯队。同时丁汝昌还发出命令:「各小队须协同行动;始终以舰首向敌;诸舰务於可能之范围内,随同旗舰运动之。」  

鸭绿江口外海,大鹿岛海域,集中了两国几乎全部主力舰艇。  

12时50分,双方舰队相距5300米,北洋水师旗舰定远首先开炮。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在距北洋水师5000米处即向左转弯,航向北洋水师右翼。联合舰队航向北洋水师右翼,冒险将舰队暴露於北洋水师阵前。  

12时53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开始发炮还击。定远主桅中弹,信号索具被炮火所毁,在飞桥上督战的丁汝昌身负重伤。  

从此时起,北洋水师各舰除随定远进退之外,已经失去了指挥。  

13时左右,第一游击队炮击北洋水师右翼超勇、扬威两舰。  

13时20分,北洋水师超勇、扬威起火。联合舰队本队航速较慢的比叡、扶桑、赤城成为北洋水师的打击目标。比睿、赤城受重伤。第一游击队左转,回救两舰。本队右转,形成夹击阵势。  

14时20分,日舰西京丸中弹起火退出战场。北洋水师超勇沉没,扬威重伤驶离战场搁浅(有记载被济远撞沉於浅海)。  

14时30分,北洋水师平远命中日舰松岛,也被其所伤并引起火灾,暂时退避。  

15时04分,北洋水师旗舰定远中弹起火。  

15时20分,第一游击队集中打击北洋水师突前的致远。致远沉没。济远、广甲在致远沉没後,迳直驶回旅顺(广甲在途中触礁搁浅,两天後被日舰击毁)。北洋水师已无法保持战斗队形。  

15时30分,联合舰队旗舰松岛被击中,并引起堆积在甲板上的弹药爆炸。  

16时10分,北洋水师靖远、来远受伤,退向大鹿岛。联合舰队旗舰松岛发出了「各舰随意运动」的信号。  

17时左右,北洋水师靖远、来远经抢修恢复战斗力。靖远代替旗舰升起队旗,收拢各舰。  

17时30分,北洋水师经远沉没。联合舰队发出「停止战斗」的信号,脱离战斗。(海战结束)  


海战结果

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水师损失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广甲5艘军舰,来远受重伤,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松岛、吉野、比睿、赤城、西京丸5舰受重伤,死伤官兵600余人。

黄海海战以後,北洋水师退回旅顺、威海,「避战保船」不再出战,日本海军掌握了黄海制海权。


黄海海战中双方战斗序列

联合舰队舰艇

第一游击队

巡洋舰:吉野(第一游击队司令坪井航三海军少将旗舰,舰长大佐河原要一)、浪速(舰长大佐东乡平八郎)、高千穗(舰长大佐野村贞)、秋津洲(舰长少佐上村彦之丞)

本队

巡洋舰:松岛(联合舰队司令伊东佑亨海军中将旗舰,舰长大佐梶本知道)、严岛(舰长大佐横尾道昱)、桥立(舰长大佐日高壮之丞)、比叡(舰长少佐樱井规矩之左右)、千代田(舰长大佐内田正敏)  

旧式铁甲舰:扶桑(舰长大佐新井有贯)  

炮舰:赤城  

武装商船(代用巡洋舰):西京丸(日本海军军令部长桦山资纪的座舰)  

北洋水师舰艇

铁甲舰:定远(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旗舰,管带右翼总兵刘步蟾)、镇远(管带左翼总兵林泰曾)  

巡洋舰:来远(管带副将邱宝仁)、经远(管带副将林永升)、致远(管带副将邓世昌)、靖远(管带副将叶祖珪)、济远(管带副将方伯谦)、广甲(管带都司吴敬荣)、超勇(管带参将黄建勋)、扬威(管带参将林履中)、平远(管带都司李和)、广丙(管带都司程璧光)  

炮舰:镇南、镇中  

鱼雷艇:福龙、左队一、右队二、右队三  


影响

黄海海战是海军发展到铁甲舰时代後的一次大规模海上舰队决战,颇受世界各国海军人士的重视。

北洋海军的两艘铁甲舰显示了防御能力的优势,厚装甲无一处被击穿。战舰依然是海军中不可替代的主力舰。安装重型火炮的相对小型战舰在海战中效用不高。  

北洋海军在大口径火炮方面占优势,但射速较低。联合舰队各主力舰均装备了中口径速射炮,通过速射炮的密集炮火弥补了其大口径火炮的不足。对19世纪末海军的武备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此役後各国海军设计的战舰,均重视提高大口径火炮的射速,并强化中口径速射炮的火力。  

海战双方都针对性选择了不同的阵型。联合舰队采用单纵阵有良好协调性。北洋海军各舰舰首向敌,因对准不同的军舰,出现阵形紊乱导致各自为战的局面。各国海军得出结论,海战中最重要的是阵型的整齐与协调;纵阵比横阵更适合发扬火力。  

联合舰队在海战中机动性占有优势,第一游击队编队航速达到15海里,海战中进退自如,始终掌握著选择进攻目标与时机的主动权。  


关于方伯谦的争论

黄海海战结束以後,8月24日,济远舰管带方伯谦被以「临阵退缩,致将船伍牵乱」的罪名斩首。

关於对方伯谦的评价,史界至今仍有争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方伯谦家乡福建省出现了为方伯谦翻案的热潮。值得注意的是,福建省以外研究北洋海军史和甲午战争史的学者却表现出谨慎的沉默,很多著名学者认为以现有的史料,尚不足以翻案。     



威海卫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的战役。

  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11月下旬,日军侵占旅顺(今属辽宁大连)后,其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即将进入冰封期,不便于登陆作战,遂决定暂缓执行直隶(约今河北)平原作战计划,而将战略进攻方向转至山东半岛,海陆配合攻占威海卫,企图歼灭北洋海军。为此,陆军在其第2集团军基础上组成"山东作战军",下辖第3、第4旅和原属第6师的第11旅,共计2.5万余人。清廷因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错误,集重兵于奉天(今沈阳)、辽阳和京津一带,山东半岛防御薄弱。

  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建有拱卫渤海门户的北洋海军基地。北洋海军各舰艇于旅顺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舰艇27艘;港区陆上筑有炮台23座,安炮160余门,守军19营;烟台、酒馆(今牟平东)、荣成(今旧荣成)等处另有驻军41营。此时慈禧太后起用恭亲王奕訢,令其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共筹和议。当得知日军企图后,始作迎战准备。李鸿章令北洋舰队水陆相依,陆军固守大小炮台,舰船依托岸上炮台进行防御。

  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决定在荣成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1月20日晨,日"山东作战军"在联合舰队护送和支持下,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荣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军乘间出击,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执行。25日,日军分兵两路进攻威海卫。26日,总兵孙万龄率部2000余人阻击南路日军于桥头以东,但北路日军已进至鲍家村、崮山后。28日,山东巡抚李秉衡令戴宗骞率所部北岸炮台守军协同孙部夹击北路日军,戴军未进,孙部孤军力战后退却。南路日军占桥头,逼近温泉,于30日晨同北路日军夹攻南岸炮台。守军奋勇抗击,丁汝昌率"靖远"等5舰在港内以舰炮火力支援。日军多有死伤,少将旅长大寺安纯被击毙。战至13时,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日军向威海卫以西迂回攻击孙万龄部,孙率部抗击,但因部将阎得胜临阵脱逃,被迫撤退酒馆。日军遂占威海卫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队登北岸破毁炮台,以免资敌。2日凌晨,日军占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舰队遂陷于日军海陆包围之中。从4日起,南岸炮台日军和联合舰队连日轰击北洋舰队各舰及日岛、刘公岛炮台;并在夜间以鱼雷艇小队连续突入港内实施袭击,装甲舰"定远",巡洋舰"来远"、"靖远",练习舰"威远",布雷船"宝筏"等,先后被击沉、击毁。7日,北洋海军鱼雷艇11艘擅自从北口突围逃跑,遭日舰追击,或搁浅,或被掳。洋员瑞乃尔等劝逼丁汝昌投降,丁严正拒绝,仍坚持战至船没人尽。9~11日,右翼总兵刘步蟾、提督丁汝昌、护理左翼总兵杨用霖等先后自杀殉职。陆将戴宗骞、张文宣亦自尽。洋员马格禄等怂恿威海营务处候选道牛昶昞于12日假丁汝昌名义向日联合舰队投降。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此役,日军从侧后登陆,成功地对威海卫实施水陆夹击。清军由于兵力单薄,陆海军缺乏协同,北洋舰队困守港内,终遭全歼。[/color][/size]

[[i] 本帖最后由 powmm001 于 2007-12-18 16:23 编辑 [/i]]

sufeiya002 2007-12-18 16:40

中华民族之耻。希望能警世后来人。

lizli002 2007-12-18 16:53

曾经的辉煌 永远的教训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  忘记历史的民族没有将来

dmlove114 2007-12-18 16:57

兵器再好,也要人操作,当时的清政府太腐朽了,虽然北洋将士英勇奋战,也只能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

sameasbbs 2007-12-18 17:16

屈辱的历史!亚洲第一强大的舰队,如此不堪一击。
最根本的原因不是武器的落后,而是社会制度的总体落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百年前的辉煌—北洋水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