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郎 2007-12-25 13:56
印度时报感叹:中国无处不在!
本季度,平静的英国博物馆提供一些不寻常的东西。超过10万名游客已经预定了参观兵马俑的门票。这些兵马俑来自中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陵墓,这位皇帝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了诸省争斗的局面,第一次让国家统一在共同的中央下。
每天上午九点出售数量有限的门票,这些票很快被不畏冬日寒风的热切公众抢购一空。
从展览的成功可以衡量中国在西方引起的巨大好奇心。但人们常常忽略它所体现的更广泛的政治叙事:这些兵马俑大使是又一例证,证明中国软实力加强部署,以加强全球影响力,维护至关重要的利益。
十年前,中国的心态基本上还是不自信的、孤立主义的。但从那以后已经发生了很多改变。
中国如今有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享受着对欧美贸易的巨大顺差。经济的跃进孕育了新的自信,以及要在世界秩序中发挥更积极作用的热切坚持。
美国受制于伊拉克和阿富汗昂贵的军事冲突,无法抽出充足的资源到东南亚,这样中国就愉快地填补了这个真空。据说印尼和菲律宾现在从北京那里得到的援助比从华盛顿那里得到的要多。
中国对自然资源的巨大胃口令它在非洲、中亚和拉美培养更密切的关系。去年它在北京举办了至少有45个非洲国家首脑参加的峰会。于2001年于俄罗斯和其他中亚国家组成的上海合作组织已经变成中国能源安全政策一个至关重要的工具。
中国还依靠它丰富的文化遗产来吸引游客,投射更积极的形象。在过去几年,孔子学院在超过三十个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帮助散播中国语言和文化。中国教育部估计,到2010年,全世界把中文当作一门外语来学习的人将达一亿。二十年前,中国的大学吸引了大约8000名海外学生;到明年,这个数字将跃升至12万。
中国全球影响力的提升是明白可见的。但它也构成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挑战性的问题:中国影响力日增是否可取?中国的成熟为全球政治的多极时代铺路,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有理由感到安心。
然而,中国崛起周围的光辉不应该成为一个更冷酷现实的伪装。政治自由没有随经济的成功而相应扩大。异见的声音没有得到多少宽容。在最近的党代会上,对真正政治改革的需求没有得到承认。嘲笑分歧意见的单一集权政治结构仍然称雄。
追求经济增长而否认以权利为基础的政治话语的中国模式可能变成对其他国家富于吸引力的模版,这存在真正的危险。
中国的软实力在巩固它的全球崛起中发挥重要作用。那是很清楚的。但这不应该模糊了它的政府不断沉默以待的,围绕着透明度、公开性和自由的难题。
流沙人 2007-12-26 18:41
阿三你能够这样就好了,不要老是在那里吹牛,什么东西都要和我们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