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x010 2008-1-7 14:11
百年前首次水下逃生:开创经典的注水调压法
1851年2月1日,在基尔港外第一艘铁制潜艇“火焰”号进行着潜航试验。“火焰”号的制造者德国炮兵下士威廉·鲍尔在艇艏指挥部操作潜航作业装置,另外两名助手帮助操纵手轮,靠人工驱动推进器旋转。在潜艇的两侧,有镶嵌着玻璃的舱口,目的是想通过自然光来给潜艇内部照明。该艇没有潜望镜,只有装一只磁罗经和深度指示器等简单航行设备。
“火焰”号驶出港口后,鲍尔便开始下令往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水。两名操纵手使劲驱动推进器,鲍尔则将调整纵倾的重锤向艇艏方向移动。潜艇开始下潜了。随着潜艇速度的加快,艇艏倾斜过大,推进器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整个潜艇很快向海底沉了下去。
鲍尔立即命令操作手赶快排除主压载水舱内的海水。但是,由于他们当时沉入了18米深的水下,靠人力排水已无法让潜艇浮起来。这时鲍尔听到艇外有响声,好像是铁锚在拖动,不时撞击着潜艇。他突然站了起来,伸手打开了海水阀。另外两名操作手惊慌万分,扑上去就把海水阀关住。他们认为打开海水阀不等于自杀吗。
鲍尔冷静地向助手分析道:“现在我们浮起潜艇已不可能,唯一出路是等待水面援救。可是水面人员看不到我们。他们是用锚在寻找我们,万一潜艇被弄破,那就完了。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我们自己逃生。要逃生就要向艇内注水,使艇内和艇外压力均衡时,打开舱口盖,逃出艇外,便可浮上水面,那样生的希望会大得多。”接着3人齐心合力自救逃生。
按照预先设计的逃生方案,鲍尔打开了海水阀。海水“哗哗”地涌了进来。在艇内空气压缩到将近1/3的瞬间,他们打开了潜艇侧方的舱口。随着气泡3个人相继钻出潜艇。他们憋足了气,一口气浮出了海面。海面上的救护人员很快就发现了他们,立即把他们救上船来,3个人都安全得救了。
鲍尔及其同伴利用海水使艇内的空气压力升高、然后再打开舱盖逃生的方法开创了艇员成功逃生的先例。100多年过去了,潜艇越来越现代化、自动化、信息化。然而在潜艇自救脱险技术中,鲍尔开创的“注水调压法”至今仍然是各国潜艇艇员离艇脱险的基本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