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免费注册无需恶意攻击,有时间做点别的有何不好

服务器2号 服务器3号 服务器5号

申请VIP无广告,支付宝,微信,USDT!
在线客服请尝试以下不同链接如果进不了的话在线客服(1) (2) (3) (4) (5) (6)
(7) (8) (9) 实时开通

查看完整版本: 碧海争锋 -- 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主力舰队[74P]

nba51949 2008-1-20 14:12

碧海争锋 -- 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主力舰队[74P]

[color=#800080]
[/color][b]
碧海争锋 -- 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主力舰队[/b]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
     一百一十二年前,中国清朝与旧日本帝国之间爆发了一场举世瞩目的大海战。撇开政治,民族等诸多因素,单从军事技术的角度来观察这场战争。我们惊奇地发现这居然是近代军事史上第一场发生在蒸汽铁甲舰队间的大规模海战。无论是在此前的克里米亚,还是南北战争,蒸汽铁甲舰队的规模与技术都无法与这场战争媲美。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和日本,分别经历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双方都着力通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此次参战的中国北洋水师正式组建于1888年,从英、德等海军强国购买了多艘先进舰船,其中就包括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是为当时远东第一,世界第七的大舰队。战争另一方的日本联合舰队建于1889年,组建之初就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跟北洋水师一样,从西方海军强国购买了若干先进舰船,比如当时的世界第一快船,由英国建造的“吉野”装甲巡洋舰,加上其本国的仿制或改装战舰,亦形成了不俗的战斗力。
     于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这样的一幅图景:两支由当时西方先进技术组建的新锐舰队,在远东的海面上激烈的碰撞。炮火轰鸣声中,这场大战成为了即将到来的二十世纪中海军战略战术和海军技术发展的风向标。
     希望所写的文字和收集的图片能够带大家领略一下一百一十二年前那两支舰队的鼎盛军容。[/font][/size][/color][/b]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
     北洋水师[/font][/size][/color][/b]
[size=2]      [/size][color=black]
[size=3]     铁甲舰(steel battleships)
     
     “定远”、“镇远”(Ting Yuen,Chen Yuen)
     属同级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相当今天的航空母舰,二舰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该级舰设计时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 — 英国“英弗来息白”号和德国“萨克森”号二舰的优点,为“遍地球第一等之铁甲舰”,北洋大臣李鸿章亲自为二舰命名。
     每艘造价620万马克,由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1881年开工,同年12月28日“定远”舰下水,次年11月28日“镇远”舰下水;1885年二舰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两舰均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日本舰队旗舰“松岛”被“镇远”舰主炮命中,引发大火而丧失战斗力,被迫退出战场。但由于北洋水师是突然遇敌,准备不足,“定远”、“镇远”弹药匮乏,在海战中未能充分发挥战斗力。二舰又参加了其后的威海卫保卫战,1894年11月14日“镇远”舰在进港时因不慎触礁受伤,又由于旅顺船坞被日军攻占而无处修理,已不可能出海作战,管带林泰曾于次日夜引咎含恨自杀。“定远”舰于1895年2月4日夜被突入港內的日军“第九号”鱼雷艇偷袭受伤,9日“定远”被日军由占领的炮台炮火击中受重创,次日“定远”舰被自爆,2月17日“镇远”舰被日军掳去编入日本舰队仍名“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第一艘铁甲战列舰,曾参加日俄战争及明治33年在神户举行的海上观舰式大校阅,1898年被定为二等战列舰,1905年12月改一等海防舰,1911年4月1日除籍做为武器靶舰,1912 年4月6日出售拆解。[/size][/color]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sksx.jpg[/img]
[b]
德国“萨克森”级战列舰[/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yflxb.jpg[/img]
[b]
英国“英弗来息白”号战列舰[/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dingyuan.jpg[/img]
[b]
等待回国的“定远”舰[/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dingyuan2.jpg[/img]
[b]
悬挂德国商船旗,刚刚抵达中国的“定远”、“镇远”二舰 [/b]
[size=3][color=black]
     巡洋舰
     济 远(“Chi Yuan”、“Tsi Yuen”)
      
     “济远”舰订购时计划为“定远”级的第3艘舰,后应经费短缺而缩水改为订造防护巡洋舰(穹面钢甲快船)。 由德国坦特伯雷度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建造。与铁甲舰“定远”、“镇远”同批订购,1883年12月1日下水,1885年8月完工,同年10月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济远”级军舰装备的小口径火炮数量较大。包括2门47毫米单管重型哈乞开斯炮、9门37毫米单管哈乞开斯炮,以若干多管连珠炮,这些火炮虽然主要用于杀伤敌方人员,和抵御高速逼近的鱼雷艇。但近距离上对敌方大型舰船,也具有一定威慑,尤以哈乞开斯式单管炮为甚。另据史料记载,“济远”级军舰回国后,又增添了4门金陵机器局生产的铜炮,口径在70毫米左右,属于当时大型军舰普遍装备的舢板炮,主要提供给舰上的海军陆战队(北洋海军内称为洋枪队)上岸作为行营炮使用,必要时亦可换装舰用炮架布置在军舰上作战。
     “济远”级军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李鸿章着迷的鱼雷兵器,在军舰首尾,及两舷都设置有专门的鱼雷发射室,共装备4具鱼雷管,使用德国造刷次考甫磷铜鱼雷,即黑头鱼雷。同时参考了“定远”级军舰的设计,“济远”舰上也搭载有2艘舰载鱼雷艇,名称可能为“中甲”、“中乙”,回国后与当时北洋海军的其他鱼雷艇一样,被纳入旅顺基地管辖,而不归丁汝昌直接节制。此外,符合19世纪巡洋舰的规范,“济远”舰的武器系统里,还有水下尖锐的撞角。
         
     1895年2月17日,“济远”在威海被日军俘获,编入日本舰队,仍保留“济远”舰名,英文译名则转变为Tsi Yuen,日俄战争时于1904年11月30日在旅顺口争夺战中炮击旅顺的203高地时触雷沉没,地点在今旅顺新港(羊头洼)西北大约2海里之处。而该舰管带(船长)方伯谦,北洋海军中军左营副将(以花翎副将衔补用参将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在黄海大战中擅自脱离战斗,触犯《北洋海军章程》、《大清律例》、《海军惩劝章程》,被判军前正法,于1894年9月24日在旅顺军港被斩首。关于方之罪是否应当斩首,史学界仍有争议。[/size][/color]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jiyuan03.jpg[/img]
[b]
甲午战争期间拍摄到的两组“济远”舰照片[/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hotspur.jpg[/img]
[b]
“济远”的母型,英国“赫士本”号巡洋舰[/b]
[size=2]     [/size][color=black][size=3]经 远、来 远(King Yuen、Lai Yuen)
     装甲巡洋舰(steel armoured cruisers) 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造价共计1739761两银,二舰为同级姊妹舰,“经远”于1887年1月3日下水,“来远”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2舰与“致远”、“靖远”、“左一”一起回国,加入北洋水师。该型舰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开始。
     作为德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装甲巡洋舰,因为带有不确定的技术尝试特点,“经远”级军舰舰体构造上具有很多独特之处,可以认为是综合了德国“萨克森”、“胡蜂”以及中国“济远”级等军舰设计元素的产物。
     “经远”级军舰的武备布置较有特点,是典型的船头对敌思想的产物。主炮安装的位置与“济远”相近,火炮型号也相同,采用了2门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径克虏伯钢套箍炮,双联安装于舰首的露炮台内。副炮为2门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与“定远”、“济远”等舰装备的同口径火炮相同,这4门大炮可以通过电发装置实现齐射,可以想见4门火炮全部转向舰首方向时,会产生如何猛烈的炮火。
     在黄海海战中, “经远”受到数舰围攻沉没,管带林永升北洋海军左翼右营副将(以花翎补用游击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并留学英国皇家海军学院,随舰阵亡。[/size][/color]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hjinyuan.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经远”舰[/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ly2.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来远”舰[/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laiyuan.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887年尚未回国的“来远”舰,从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桅杆附近舷侧的舰名。(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41321)[/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jingyuan09.jpg[/img]
[b]
“经远”舰(照片收藏于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编号Q22237)[/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jingyuan08.jpg[/img]
[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b]西方报纸上刊载的“经远”级军舰图画[/b][/font][/size][/color]
    [size=3][color=black]致 远、靖 远 (Chih Yuen、Ching Yuen)
     防护巡洋舰(穹甲快船、steel protected cruisers) 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建造,造价共计1697453两银。“致远”于1886年9月29日下水,1887年7月23日建成,“靖远”于1886年12月14日下水,1887年7月9日建成,同年11月二舰与在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左一”一起在总教习琅威理(Lang William M)率领下抵达大沽。
     “致远”、“靖远”属同级舰,2舰为北洋水师中航速最快的战舰,是一级纯正的英式穹甲巡洋舰,防护设计上处处都体现出了英式思路。尽管吨位较小,但无论是船型、动力、防护、武备等方面,都有可圈可点之处,属于当时非常先进的一型英式穹甲巡洋舰。
     “致远”上还有一种特殊武器——美国的格林(现代翻译为加特林)连珠炮,就是现代加特林机关炮的始祖,海湾战争中大出风头的美国A10攻击机,机首下方的加特林机关炮就是格林炮的直系子孙。这种由美国人理查德·加特林(Richard Jordan Gatling 1818-1903)在1862年发明,用手把摇动枪管围绕轴心转动的转管武器,火力异常猛烈。“致远”装备了6门格林10管连珠炮,2门安装在后桅的桅盘内,其余4门分别安装在首尾楼顶部的两舷,火炮炮管长811毫米,炮管重371千克,炮架重181千克。
     “致远”级军舰上编制有海军陆战队,但并没有装备专门的舢板炮。而是在订造哈乞开司速射炮和格林连珠炮时,增订了陆军用的炮车,必要时可以把这些火炮拆卸上岸使用。[/size][/color]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glp1.jpg[/img]
[b]
现存的一门北洋海军舰载格林炮[/b]
[size=2]     
     [/size][color=black][size=3]1892年,英国为日本建造了“吉野”号穹甲巡洋舰,是“致远”的直系子孙,谁又能想到,这两级渊源极深的战舰,数年之后会在血与火的战场相见,上演一幕惨烈的生死决斗呢!
    黄海大战中, “致远”舰就是被“吉野”发射的鱼雷击沉。管带邓世昌,字正卿,北洋水师中军中营副将(以花翎提督衔记名总兵借补)。广东番禺人,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随舰阵亡。[/size][/color]
[img]http://www.beiyang.org/wenku/images/wk03.JPG[/img]
[b]
“致远”级穹甲巡洋舰[/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jingyuan.jpg[/img]
[b]
1887年在朴次茅斯海口的“靖远”舰[/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zhiyuan.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ChihYuen01.JPG[/img]
[b]
“致远”舰照片,同样是拍摄于朴次茅斯[/b]
[size=2]     [/size][color=black][size=3]平 远(Ping Yuen)
     近海防御铁甲舰 福州(FooChow)船政局所造第29艘舰船,是福州船政局在参考法国“柯袭德”(“Cocyte”)、“士迪克十”(“Styx”)、“飞礼则唐”(Phlegeton)等3艘近海防御军舰基础上,设计制造出的中国第一艘全钢甲军舰,代表了当时中国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1886年12月7日开工,1888年1月29日下水,1889年5月15日竣工,同年加入福建船政水师服役,命名为“龙威”,北洋海军总查琅威理(LangWilliam M)对该舰检查后甚为满意,于1890年5月16日调归北洋海军,更名为“平远”。
     “平远”舰在黄海海战中遭重创,随舰队返回旅顺抢修。1895年,日军水陆夹击威海湾内的北洋海军,“平远”又参加了威海保卫战。不久,日军占领刘公岛,北洋海军覆没,“平远”与残存的北洋舰只一起编入日本舰队,列为一等炮舰,仍保留使用“平远”舰名。
     1904年爆发的日俄海战中,“平远”被编入日本第七战队,担负旅顺口的警戒,以及对陆支援等任务。后又被并入“济远”支队,负责渤海湾的哨戒工作。9月18日,“平远”舰在东渤海铁岛附近巡弋,傍晚遇到强风骤雨,与支队其他舰只失去联系。晚上7时45分,在铁岛以西1.5海里处(北纬38度57分,东经120度56分),右舷碰到俄军布设的水雷,引发大爆炸,几分钟后,沉入大海。[/size][/color]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pingyuan3x.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pingyuen06.jpg[/img]
[b]
“平远”舰[/b]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pingyuanh.jpg[/img]
[b]
停泊在旅顺基地的“平远”舰[/b]
[size=2]     [/size][size=3]扬 威、超 勇(Yang Wei、Chao Yung)
     撞击巡洋舰( 碰快船) 英国阿姆斯特朗(Armstrong)公司承造,后船体部分转包给米切尔(Mitchell)船厂建造。造价共计65万两银,在中国定购后日本也跟风向智利转购了一艘同级舰“筑紫”(Tsukushi)。“超勇”舰于1880年11月4日下水,“扬威”于1881年1月29日下水,两舰于1881年11月22日驶抵大沽口加入北洋水师。
     依据十九世纪海军的分类标准,属于碰撞巡洋舰(ram cruiser)或撞击巡洋舰,中国史料称为碰船兼快船、碰快船。探寻这类军舰的源头,可以上溯至1866年意大利、奥地利两国之间爆发的利萨海战。奥地利旗舰“斐迪南德”将意大利舰队旗舰“意大利”号拦腰撞沉的经过更是成了海军史上的经典战例。
     尽管这次撞击战术的成功运用里,夹杂着太多偶然性的因素。该级舰自身防护能力薄弱,适航性差,而作战的主要手段又是极为冒险的撞击战术。
     在1894年黄海大战中的表现不佳,被日本舰队第一游击队的5艘战舰围攻,不久沉没。[/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ywwg.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chaoyong.jpg[/img]
[b]
扬 威、超 勇[/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yangwei2.jpg[/img]
[b]
“扬威”舰后主炮塔照片[/b]
[size=2] 
     [/size][size=3]广 甲 (Kuang Chia)
     铁胁木壳巡洋舰(铁胁穹式快船) 福州(FooChow)船政局建造的第28艘舰船,造价22万两银,,1885年11月24日开工,1887年8月6日下水,1887年12月4日竣工。
     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海战中该舰管带指挥军舰临阵脱逃,9月17日夜半在大连湾三山岛搁浅弃船,后丁汝昌派“济远”将其击毁。[/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gj.jpg[/img]
[b]
广 甲[/b]
[size=2]     [/size][size=3]广 乙、广 丙(Kuang Yi、Kuang Ping)
     巡洋舰(钢胁钢壳鱼雷快船) 二舰皆福州(FooChow)船政局制造,每艘造价20万两银,由魏瀚、陈兆翱、郑清濂、吴德章、李寿田、杨廉臣监造,“广乙”为福建船政局所造第30艘舰、“广丙”为第32艘舰。分别于1888年1月2日、1887年7月28日开工,1889年8月28日、1891年4月11日下水,1890年11月30日、1891年12月18日竣工。
     “广乙”舰参加了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海战中被优势敌人围攻遭重创,自焚于十八岛。“广丙”舰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于1895年2月17日和被困威海卫的其他军舰向日军投降,“广丙”舰后被编入日本舰队,1895年12月21日在澎湖遇风暴沉没。[/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rgb.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kuangyi.jpg[/img]
[color=green][size=3][font=標楷體][b]广 乙、广 丙[/b][/font][/size][/color]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日本联合舰队[/font][/size][/color][/b]
     [size=3]铁甲舰
     比 睿、金 刚(初代)(Hiei、Kongo)
     二等船旁列炮铁甲舰, 二舰同为“金刚”级,属于早期的二等铁甲舰。铁胁木壳,外装装甲。“比睿”由英国赫文(Milford Haven)船厂建造,1875年9月24日开工,1877年6月12日下水,1878年3月建成,同级舰“金刚”由英国Earles船厂于1875年9月开工,1877年4月下水,1878年1月建成。
     1874年的琉球事件中由于海军实力不如当时的中国,而下决心向英国定造了该二艘铁甲舰。二舰属于旧式船旁列炮铁甲舰,都参加了甲午战争。战争后这两艘军舰被进行了改装,取消风帆索具,作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用作旅顺港警卫,战后充作测量舰,后分别于1909年7月20日、1911年4月1日除籍。[/size]
[img]http://www.cnhi.org/images/hiei-02.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9世纪80年代,在横须贺拍摄到的“比睿”舰[/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jingang.jpg[/img]
[b]
“金刚”舰[/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kongo-03.jpg[/img]
[b][size=3]1894年10月,驻泊在大同江口的“金刚”舰。[/size][/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Kongo.jpg[/img]
[b]
“金刚”舰左舷的3门150mm克虏伯炮[/b]
[size=2]     [/size][size=3]扶 桑 (Fuso)
     
     二等船腰炮房铁甲舰  英国Samuda Bros船厂(Samuda Bros Poplar)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4月14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
     1875年9月24日开工建造,1877年4月17日下水,1878年1月建成。建造时采用机帆并用的动力推进方式,是当时亚洲国家最强大的军舰,“扶桑”的建成大大刺激了中国政府,直接推动了中国的铁甲舰计划。1891年“扶桑”进行现代化改装,撤去帆索装置。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8弹,死2人伤12人。1897年10月29日在伊予滩停泊时由于锚索断裂造成漂移,与松岛舰相撞后舰腹部进水沉没。1898年6月5日打捞出水。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参战。1912年12月12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08年4月1日除籍。1909年退役。1910年解体。[/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fusang1.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fusang.gif[/img]
[b]
已经过现代化改装的“扶桑” [/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fusanghz.jpg[/img]
[b]
战斗中受伤的“扶桑”舰 [/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fusangbd.jpg[/img]
[b]
编队航行中的“扶桑”舰[/b]
[size=2]     [/size][size=3]防护巡洋舰
     松 岛 、严 岛 、桥 立(Matsushima、Itsukushima、Hashidate)
     穹甲巡洋舰  同级舰共三艘。由法国工程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其中“松岛”、“严岛”在法国地中海船厂(Forges et Chantiers La Seyne)建造。“松岛”建造于1888年2月17日,1890年1月22日下水,1891年3月建成。“严岛”于1888年1月7日开工,1889年7月11日下水,1891年8月建成。在法国建造“松岛”、“严岛”的同时,1888年8月6日采用同设计的另外一艘军舰“桥立”在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91年3月24日下水,1894年6月完工。
     “松岛”级三艘军舰是日本政府慑于北洋水师“定远”、“镇远”二舰威力,为应付二舰的铁甲巨炮而造,因为三艘军舰分别用日本的三个著名景点的名称命名,被称为“三景舰”。
     
     松岛”级3舰是日本为了抗衡北洋水师的定镇铁甲舰而造,因为舰名采用的是日本三个著名景点的名字,又称三景舰。3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海战中原本为对付“定远”级军舰而设计的320mm口径巨炮故障频发,未发挥作用,而舰上装备的大量120mm速射炮却带给中国舰队巨大损伤。此后,3舰还参加了日本海大海战。“严岛”、“桥立”2舰分别于1922、1927年退役,“松岛”舰后改充练习舰,于1908年4月30日在台湾澎湖岛附近马公岛停泊时,火药库突然爆炸而沉没,至今该岛还留有“松岛”舰纪念碑。[/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songda1.jpg[/img]
[img]http://www.cnhi.org/images/Hashidate-01.jpg[/img]
[b]
[color=green][size=3][font=標楷體]松 岛 [/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songdaosush.jpg[/img]
[b]
“松岛”舷侧速射炮照片[/b]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yandao.gif[/img]
[img]http://www.cnhi.org/images/Itsukushima-02.jpg[/img]
[b]
严 岛[/b]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qiaoli.gif[/img]
[img]http://www.cnhi.org/images/Itsukushima-01.jpg[/img]
[img]http://www.cnhi.org/images/Matsushima-02.jpg[/img]
[img]http://www.cnhi.org/images/Matsushima-01.jpg[/img]
[b]
桥 立[/b]
[size=2]     [/size][size=3]吉 野、高砂(Yoshino、Takasago)
     穹甲巡洋舰  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Armstrong,Elswick)建造,“吉野”于1892年1月3日开工,1892年12月20日下水,1893年9月30日建成。同级舰“高砂”。
     吉野”舰由英国海军造船处设计,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装甲巡洋舰,使用新型的蒸汽机,航速高达23节,并装备了阿姆斯特朗兵工厂最新设计的速射炮。建成当时是日本联合舰队的中坚主力,甲午战争爆发后,“吉野”成为日本对付中国海军的急先锋,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此后“吉野”舰又参加了庚子战争。日俄战争中,1904年5月15日“吉野”舰在执行任务时由于大雾被相邻的日本军舰“春日”撞沉。[/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yoshino02.jpg[/img]
[b]
1893年9月,在英国采用强压通风技术航试时的“吉野”舰[/b]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jiye6.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jiye4.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停泊在港内的“吉野”舰[/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jiye1.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jiye2.jpg[/img]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jiye5.jpg[/img]
[b]
“吉野”航试照片[/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Yoshino-01.jpg[/img]
[b]
1896年1月25日,日本天皇赴横须贺检阅海军时拍摄到的“吉野”,照片中向左依次为“天城”、“千代田”[/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Takasago-01.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898年5月31日,由英国出港回国时拍摄到的“高砂”舰[/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Takasago-02.jpg[/img]
[b]
同一地点拍摄到的另一张“高砂”舰照片[/b]
[size=2]     [/size][size=3]浪 速、高千穗(Naniwa、Takachiho)
     穹甲巡洋舰  由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Armstrong,Walker)建造,“浪速”于1884年3月27日开工,1885年3月18日下水,1885年12月1日建成。“高千穗”开工于1884年4月10日,1885年5月16日下水,1886年3月26日建成。
     “浪速”级二舰由日本向英国定购,舰型设计上与中国的巡洋舰“扬威”、“超勇”颇有渊源。“浪速”舰在丰岛海战中击沉了中国运兵船“高升”号,二舰均参加了黄海大战。“浪速”舰1912年7月26日在前往北海道途中的千岛群岛的抚岛海面坐礁沉没,1912年8月5日除籍,“高千穗”则在1914年日德青岛之战中于10月17日被德国S90号发射的鱼雷击中沉没,10月29日除籍。[/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Takachiho-01.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897年2月2日,在神户港参加英照皇太后丧仪时拍摄到的“高千穗”舰,可以注意军舰处于下半旗状态[/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Naniwa-03.jpg[/img]
[img]http://www.cnhi.org/images/Takachiho-02.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897年2月2日,在英照皇太后丧仪上鸣放哀炮的“浪速”舰。右侧军舰为姊妹舰“高千穗”。[/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gaoqiansui.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高千穗”1891年作为御召舰时的照片[/font][/size][/color][/b]
     [size=3]秋津洲 (Akitsushima)
     穹甲巡洋舰   英国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于1890年3月开工建造,1892年7月6日下水,1894年3月31日建成。
     “秋津洲”舰参加了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巡洋舰。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1年4月30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3年报废[/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Akitsushima-01.jpg[/img]
[b]
1894年6月,停泊在横须贺的“秋津洲”舰[/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Akitsushima-02.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897年2月2日,在英照皇太后丧仪上拍摄到的“秋津洲”舰。[/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Akitsushima-03.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在同一地点拍摄到的另一幅“秋津洲”照片,左侧正在发射哀炮的是“千代田”舰。[/font][/size][/color][/b]
     [size=3]千代田(Chiyoda)
     穹甲巡洋舰  英国J.Brown工厂(J Brown Clydebank)建造,设计上属于法式巡洋舰。1888年12月4日开工,1890年6月3日下水,1890年12月建成,1891年4月回日本。
     由于日本向法国订购的“畝傍”(“Unebi”)号巡洋舰1886年10月19日竣工驶往日本途中于12月3日从新加坡出港后突然失踪,日本海军获赔124万円,此后日本海军逐渐停止向法国采购军火。日本用这笔赔款在英国订造“千代田”号巡洋舰。1888年11月开工建造,1890年6月3日下水,1891年1月1日建成。甲午战争中参加了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海战中被击中3弹。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巡洋舰。日俄战争中配属第三舰队第六战队,在朝鲜海峡护送运输船队。1904年7月26日在炮击旅顺时触雷后赴横须贺修理,而后参加对马海战。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一战中参加进攻中国青岛的作战。1921年4月30日成为水雷母舰。1922年4月1日成为潜水艇母舰。1924年4月1日成为杂役船。1927年8月5日在昭和天皇视察的演习中作为靶舰被击沉。后来该舰舰桥被拆除,移往江田岛海军学校作为号令台。[/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Chiyoda02.jpg[/img]
[b]
“千代田”舰的鱼雷发射室,可以清楚地看到360鱼雷发射管,以及战雷头 [/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chiyoda.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日俄战争后的“千代田”舰,桅杆等处都已经过改造。照片中“千代田”舰正在进入吴港。[/font][/size][/b]
     [size=3]葛 城、大 和、武 藏 (Katsuragi、Yamato、Musashi)
     无防护巡洋舰    三舰同级,“葛城”、“武藏”由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葛城”舰1882年12月开工,1885年3月31日下水,1887年10月建成;“武藏”于1884年10月开工,1886年3月30日下水,1888年2月9日建成。“大和”舰由日本小野滨海军造船厂(Onohama Kobe Navy Yard)于1887年11月16日建成。
     “葛城”,“葛城”级巡洋舰首舰,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13年4月11日除籍。
     “武藏”,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被列为测量船,主要从事日本近海的水文测量工作,舰名改为“武藏碓”。1928年4月1日除籍,1935年解体。   
     “大和”,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主要在后方活动。1912年8月28日被列为二等海防舰。1922年4月1日被列为测量船,主要从事日本近海的水文测量工作,舰名改为“大和碓”。1935年成为杂役船,后改为系泊船。1945年9月18日在日本神户海面遇台风沉没。1950年被打捞起来,后拆毁。[/size]
[img]http://www.cnhi.org/images/Katsuragi-01.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887年末,在横须贺拍摄到的“葛城”舰[/font][/size][/color][/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Katsuragi-02.jpg[/img]
[b]
1898年,在神户拍摄到“葛城”舰,此时已被改列为三等海防舰。[/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Musashi-01.jpg[/img]
[b]
1897初,在神户拍摄到的“武藏”舰[/b]
[img]http://www.cnhi.org/images/Yamato-01.jpg[/img]
[b]
在神户入港时的“大和”舰,拍摄于1889-1891年间[/b]
[size=2]     [/size][size=3]筑 紫 (Tsukushi)
     撞击巡洋舰   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Armstrong,Elswick)制造,和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为同级姊妹舰。该舰最初由智利海军订造,命名为“Artur Pratt”,于1879年10月2日开工,1880年8月11日下水,1881年完工。同年北洋海军的“超勇”、“扬威”舰也建成回国,日本海军随后跟风于1883年6月16日从智利政府手中转购得该舰。
     “筑紫”舰原为智利海军订购,后来委托英国代为转售。阿姆斯特朗公司曾准备向中国政府兜售,李鸿章在对“扬威”、“超勇”二舰进行考察后,认为这种军舰防护薄弱;首尾火炮过大,遇到大风浪便无法射击;军舰的航速也过于缓慢,无法与新式的穹甲巡洋舰相比,而予以回绝。随后这艘军舰被日本买去,命名为“筑紫”。“筑紫”在甲午战时隶属于常备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参战。1906年成为靶舰,1906年5月25日除籍成为废舰,1910年解体。[/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zhuzi.jpg[/img]
[b]
“筑紫”照片,可以清楚得看到筑紫炮塔上的附加装甲 [/b]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Tsukushi-01.jpg[/img]
[b][font=標楷體][size=3][color=green]1888年10月下旬,停泊于长崎港的“筑紫”舰[/font][/size][/color][/b]
      [size=3]西京丸 (Saikio)
   
     代用巡洋舰  原为日本邮船公司商船,后因日本军令部长桦山资纪随联合舰队出海观战,为乘坐舒适计,将“西京丸”临时征用加装火炮作为座舰。[/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xjw.gif[/img]
[b]
“西京丸”[/b]
[size=2]     [/size][size=3]高 雄(二代)(Takao)
     无防护巡洋舰  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制造,1886年10月30日开工,1888年10月15日下水,1889年11月16日完工。
     “高雄”舰为日本第一艘采用钢骨铁皮结构的军舰,代表了日本当时造船工业的最高水平,甲午战争时隶属于西海舰队,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中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担任津轻海峡的警备舰。1911年4月1日除籍,1912年3月27日解体拆毁。[/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gaoxiong.jpg[/img]
[img]http://www.cnhi.org/images/Takao-01.jpg[/img]
[b]
1889年10-11月在横须贺拍摄到的“高雄”舰[/b]
[size=2]     [/size][size=3]筑 波 (Tsukuba)
     巡洋舰   原英国海军殖民地警戒舰“马六甲”号(“Malacca”),在英国殖民地马来亚的Moulmein,Burma船厂建造,1850年开工,1853年4月9日下水,1854年建成。1871年7月1日被日本购入。
     “筑波”舰编入日本海军后被改为训练舰,于1878年远航赤道,是日本首艘穿越赤道的军舰。1887年后远洋训练的任务交由“金刚”级。甲午战争中该舰担任横须贺海域的巡视任务。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担任后方的警戒任务。1905年6月10日除籍。1907年1月18日退役。[/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zhubo.jpg[/img]
[b]
筑 波[/b]
[size=2]     [/size][size=3]天 龙 (Tenryu)
     无防护巡洋舰   日本横须贺造船所(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8年2月9日开工,1883年8月18日下水,1885年3月5日建成。
     “天龙”舰是“海门”舰的放大版,建成后因其重心过高,深海航行十分危险,所以又将水线以上加高。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担任神户港的警备工作。战后成为杂役船,后编入舞鹤镇守府成为练习舰。1906年10月20日除籍,1912年退役。[/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Tenryu-01.jpg[/img]
[b]
1886年在横须贺拍摄到的“天龙”舰[/b]
[size=2]     [/size][size=3]海 门 (Kaimon)
     
     无防护巡洋舰   日本横须贺造船所制造,1877年8月开工,1882年9月下水,1884年3月3日建成。
     “海门”舰为日本第一艘采用国产轮机的军舰,此次以后日本国内造舰开始使用本国轮机,该舰在黄海海战时担任朝鲜海域巡视任务,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三等海防舰。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第七战队担任旅顺口的封锁任务。1904年7月5日在执行扫雷任务时在大连湾南三山岛水域触雷沉没。1905年5月21日除籍。[/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Kaimon.jpg[/img]
[b]
1886年-1887年舰拍摄到的“海门”舰悬挂满旗、鸣放礼炮的照片[/b]
[size=2]     [/size][size=3]天 城(初代)(Amagi)
     巡洋舰   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75年开工,1877年3月13日下水,1878年4月11日建成。
     “天城”舰甲午战争时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二等炮舰。日俄战争时担任横滨港的警备舰。1905年6月14日成为杂役船,1908年11月24日退役。[/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images/tiancheng2.jpg[/img]
[b]
明治30年代前期拍摄到的“天城”舰,驻泊与神户港中。[/b]
[size=2]     
     [/size][size=3]八重山(初代)(Yaeyama)
     无防护巡洋舰   法国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设计,日本横须贺海军造船厂(Yokosuka Navy Yard)建造,1887年6月开工建造,1889年3月下水,1890年3月15日建成。
  
     该舰是日本第一艘通报舰,由于马力大、航速高,兼作鱼雷艇母舰,舰上可装载5艘鱼雷艇的补给品。甲午战争中参加了威海卫之战。1898年3月21日被列为通报舰。1902年在根室附近搁浅沉没,打捞修理后重新服役。日俄战争时被编入第三舰队作为无线电收发舰,收效甚微。1911年4月1日除籍。[/size]
[img]http://www.beiyang.org/bybq/images/bachon14.jpg[/img]
[b]
八重山[/b]
[size=2]     [/size][font=標楷體][b][color=green][size=3]如今,百年的烟云早已逝去,无论是当时的战胜者还是失败者,都只能在尘封的战史和影像中找到其踪迹。[/font][/size][/color][/b]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碧海争锋 -- 甲午战争时期的中日主力舰队[7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