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时代 2008-2-5 19:28
《集结号》原型王艾甫:我送84位烈士魂归故里
[img]http://news.china.com/zh_cn/history/all/11025807/20080202/images/r_2008020216303965795100.jpg[/img]
[size=4][color=Blue]67岁的王艾甫从山西省检察院退休,11年来不倦地奔走,目的是要让84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魂归故里。
1996年的一天,王艾甫在太原旧货市场的地摊上发现4本1949年解放太原战役中牺牲战士的登记册,其中有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老人花了3000元买下这些被遗失的文件。
曾经当过兵、打过仗的王艾甫知道,在昔日的战友中,有的牺牲后其家属至今还不知道。为了寻找烈士家属、告慰烈士在天之灵,老人散尽家财,自费寻找,足迹遍布湖北、河北、内蒙古等地。
几年来,尽管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王艾甫还是执着地寻找着。2005年6月,王艾甫接待了一位湖北记者,他把阵亡将士登记册和通知书中的11位湖北籍烈士名单交给了这位记者,请他帮助寻找烈士的家属,在当地民政、公安、媒体的共同努力下,烈士郝载虎在湖北省云梦县的家属被找到。
王艾甫成功找到第一位烈士的亲属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随后又有三位烈士亲人被找到,华中科技大学利用寒假组成9个寻亲志愿小组、172名同学踏上了寻访英烈之路,20多天时间里,又有5位烈士家属被找到......
截至2007年2月初,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王艾甫手中的84份名单中已有26位烈士找到亲人。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淡去这个时代的影子,王艾甫身上荡漾的无疑是古典义士的风范。
关于这位现代义士的事迹,本报主办的《方圆法治》半月刊在去年9月下半月刊以《一位退休检察官与84份阵亡通知书》进行了封面报道。去年11月,中央电视台启动大型媒体活动《封面2006》,本报将该杂志的这篇文章向央视进行了推荐。
今年2月1日,央视经济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主办的"封面2006"晚会揭晓年度优秀作品,《方圆法治》关于王艾甫的报道与其他8家报刊的8件新闻作品一起,成为2006年度体现中国媒体"理性、良心、推动力"的新闻佳作。
《封面2006》晚会节目组除了于去年12月赴太原拍摄短片以外,还特邀王艾甫到京参加节目录制。在京数日,我们与王老"亲密接触",于是有了下文种种之"最"。
最欣慰的事:好心人接过寻亲"接力棒"
"新闻媒体的作用在寻亲中是最大的,而个人的力量却是十分有限的。"王艾甫总结他10余年为烈士寻亲的经验和教训时说,前八九年他通过个人努力只找到了几位烈士的亲人,近年来被媒体广泛报道后数字一下子上升至26个。如果没有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他很可能就退缩了。
"政府部门也起着巨大作用,太原市民政局还有其他几个地方的民政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周围的人除了给王艾甫巨大的精神支持,更有不少人接过了寻亲"接力棒"。王的老伴、子女都是他的忠实助手,他担任会长的太原收藏协会是他的"拥趸"。河北《燕赵晚报》、湖北《武汉晚报》、华中科技大学学生等也加入寻亲之旅。清华大学房地产总裁F18班的学员还捐款两万元帮王艾甫建设了"中国寻亲网([url]http://www.xunqinw.com/[/url])",今年1月1日这个网站正式开通。
最伤心的事:内蒙古遭殴事件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察右中旗乌素图镇。被肺心病折磨多年的孙秀峰已经71岁,她怀里总是揣着一堆尺寸不一的带有字迹的纸和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她父亲的入伍通知书,颁发日期是1949年1月。1948年,她的父亲孙耀离开了家,从此音信杳然。
孙秀峰一天也没有放弃但总碰壁地找寻了57年。2005年12月,孙的第五个孩子朱敏偶然在电视上得知王艾甫在寻找解放太原战役牺牲将士的亲属。朱敏尝试着给王艾甫打去电话,令她们喜极而泣的事实是:在王艾甫收藏的《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里,赫然写着孙耀的名字!
因为申请革命烈士称号必须在牺牲者所在地或家属居住地,与孙秀峰家人取得联系的王艾甫三去集宁。第三次来到乌盟民政局优抚科,他们拿着太原民政局为孙耀开具的在太原战役中牺牲的证明、当地政府开具的孙耀与孙秀峰的父女关系证明,还有孙耀的入伍通知书和阵亡登记表。
"你们这些人,就知道给我们找麻烦!在太原打仗死的,找太原!这些文件都过时了,滚!滚......!"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在恶骂之后竟然还对王艾甫这位白发老人大打出手。
最不舒服的事:总是以个人名义获得荣誉
当记者提起王艾甫所获得的荣誉时,他情绪变得激动:"感觉太不舒服了!这是最不舒服的事。"
随着媒体的"曝光",矢志为烈士寻亲的王艾甫也成为"公众人物"。2006年底,他先后获得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举办的"真情和谐2006年度人物"、"2006山西十大新闻人物"、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候选人。
"新闻媒体、收藏协会的会员、社会各界......大家都为寻亲做了那么多,真的不该把荣誉记在我个人的头上。"王艾甫在说这话时恳切、真诚。
"过去我觉得寻找烈士亲属难,现在却感觉是寻找烈士的荣誉难。"谈及荣誉,这位老人的眉头紧蹙:"烈士们为建立新中国而牺牲,政府应该确认他们的荣誉,应当颁发一个证书,对他们以及他们的亲属给予肯定。但是操作起来太难了,内蒙古烈士孙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最期待的事:领导的重视以及出台一个办法
2月1日晚8:30,中央电视台《封面2006》颁奖晚会第三段落"真情篇",大屏幕在播完王艾甫为烈士寻亲的视频后,主持人欧阳夏丹向大家传递出一条信息: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最近对王艾甫为烈士寻亲一事作出批示,民政部将有关内容传真给了节目组。
事实上,随着媒体的深入报道,王艾甫的义举已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2006年9月11日下午,山西省民政厅厅长马景龙一行受山西省省长于幼军的委托,专程看望并慰问了王艾甫。同年9月23日,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全国援建军营图书室活动总结表彰会议上专门向与会代表讲述了王艾甫的事迹。
此次来京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当又得知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刚作出批示后,王艾甫显得有些兴奋:"从各级领导对此事的表态和批示看,我有个预感,就是有关部门一定会出台一个更好的安抚办法,能更快地让烈士魂归故里,并能让他们的亲人得到安慰。"
最怕的事:记者们总问,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几乎所有的记者都向我提了这个问题。"王艾甫老人有些无奈,"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恐怕是我最怕听到的提问。"
碰巧的是,在2月1日晚会录制现场主持人欧阳夏丹的访谈中,第一个问题正是王艾甫最怕的,看他怎样对答:
夏丹:王老,您做的这个事特别不容易,也有很多人不理解,您为什么要去做这个事?
王艾甫:一个原因就是84位将士是为了太原而牺牲的,我作为太原市民应该去做这个事;第二,我又是山西省检察院一名退休干部,也应该有这份责任,虽然退休了,还要做一点事;第三,更重要的是因为我在军旅生涯中也打过仗,一位战友在我的怀里牺牲,而当地民政部门连这位烈士的记录都没有,所以,后来我得到这些阵亡将士名册时就决定去做这件事,从良心上也应该去做。
因为王艾甫做了,所以王艾甫做了。王艾甫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没有那么复杂,"当你融入这样一个环境和氛围,你就会觉得这是一种自觉的行动,并没有什么外力驱使你。
"我肯定不会停下来,有媒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烈士寻亲的活动我会继续下去。除了尽可能找到84份阵亡通知书上的烈士亲属,我手上的那份866位烈士名册也要一一确认。"
当英雄的称号被历史尘封,被时间淡忘,我们不希望伤痛和苦难仍在继续。一个国家可以忘记很多事情,但却不能忘记为了她而奉献出生命的人们。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为此次活动编辑出版了《中国封面》,这本书的编者刘保平、哈学胜在后记中说:一个不懂得尊重牺牲者的民族,永远不会成为一个高贵的民族,一个不懂得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民族,永远不会得到世界的尊重。
王艾甫的寻亲之旅,亦是尊重牺牲者、尊重历史与传统的心灵之旅。寻亲找到的不只是几位烈士亲人,更多的是一种信念、一种精神;寻亲活动所传播的,不只是烈士的英雄事迹、牺牲精神,更多的是当今社会呼唤的正义、和谐与真情。
变卖房产贷款为烈士寻亲、儿子没有工作、冬天烧煤球取暖、每日白菜豆腐简单生活......礼失求诸野,最美好的人间情义就在太原那间昏暗的旧房子里,就在现代义士王艾甫的身上![/color][/size]
KKKLI 2008-2-5 22:29
这应该只是原形的一部分!
多年以前我在看电视时看到过一篇报道,说是一个排也有集结号中那个连的相同情况最后好象只有一个战士地活了下来!但那个战士应该到老死也没能证明自己讲的话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