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igok 2008-2-22 15:34
雪灾,考验中国的现代战争能力
一、雪灾考验中国的处突能力
二、雪灾考验中国的国防动员能力
三、雪灾考验中国的战略布势
四、雪灾考验中国的基础战略资源建设及储备
五、雪灾考验中国的气象战能力
六、雪灾考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正文开始:
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2008年初春中国南部一场大雪让盲目乐观、头脑发烧的国人终于清醒过来:我们应对突发事件、特别是战争的能力还很弱,无论是上层建筑还是普通民众都没有做好真正意义上的战争准备。这个准备既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尽管这几年军事斗争准备、统一台湾、踏平日本、打败美国的口号喊得很响,可谓群情激愤。但却很少有人去认认真真地、实实在在地去做准备。这种情景与中日甲午海战前夕极为相似。当时国人、军队也是一片喊打之声,可却没有一个人真正备战:上层把拨给海军的款子挪来给西太后庆寿,即将参战的北洋舰队官兵一如既往地把训练当“演戏”给来视察的李鸿章观赏。史载:北洋水师覆灭之后,军官披露,平时进行炮术训练的真相是,先测量好距离,然后设置浮标,训练时按照浮标行驶,到了浮标就知道靶子的距离,然后就很容易命中了。至于编队训练,也是事先都知道队形变换的内容,事先记好口令,计算好角度和距离,然后照这个进行就行了,根本没有进行有战术背景下随机变换编队队形训练。李鸿章检阅北洋水师军备时要看实弹射击,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就派人藏在靶船上,专等舰炮一响便点燃船上的炸药以示命中。如此弄虚作假备战虽然能骗过李鸿章,但却给北洋水师埋下了全军覆灭的祸根。此雪灾暴露出来的问题与当年中日甲午海战的情景何其相似。今天,雪灾留下的后遗症仍然严重存在,灾后重建工作仍然艰巨。我们在唏嘘“抗冰”一词成为2008年第一个全国流行语的同时,更要反思此次雪灾带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
一、雪灾考验中国的处突能力。凭良心说,雪灾之初,我们对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性认识是不足的。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当时中央电视台播报一则新闻,南方罕见地开始下雪、西湖雪景是如何美丽、杭州人如何夜赏湖雪等。记得广州的报纸还连篇累牍地报道千年难见的雪景,一位广州的朋友甚至专门打来电话“报告”雪景,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可见这时从上到下都还没把这次灾害当一回事。如果说普通人员认识不到异常天气可能带来的危害还情有可原,但我们的专业气象人员为何也没有意识到,我们的有关机构的预警机制为何没有意识到。而当雪灾既成事实的时候,交通、电力骤然瘫痪,市场出现混乱,抗灾专业队伍素质欠缺,不得不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人员,有关部门和人员不知所措……这说明我们国家的**机制还缺乏预见能力、缺乏警示能力,我们的相关部门缺乏实战能力、缺乏应变能力,我们的人民缺乏危机意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总之,我们的国家和政府的处突机制、处突能力还只处在初始阶段,甚至连个预案也没有,从上自下的反应时间也过于漫长。试想,此次雪灾如果换成突发战争,恐怕还没有等我们反应过来,胜负就已定了。
二、雪灾考验中国的国防动员能力。如此罕见的一场雪灾,仅靠受灾当地自救是不够的,需要动员全国的力量。但雪灾之初,有的人员借口生病、家庭困难、晕高症等原因不愿意出人、出车,不愿意冲上抗冰抗雪第一线;有的给国家、政府讨价还价,高酬抗灾;有的单位为此扯皮,甚至互相推诿。直至中央下令全国总动员。应该说,此次抗雪抗冰,我们做得还是不错的。中央一声令下,基本上做到了全国一盘棋,人民一条心,在最短时间内调集了全国最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抗灾的最后胜利奠定了有力人才、物资保障。虽然不能说是得了满分,但也达到了90分以上吧。实事求是地说,这是靠我们的国家制度得的分。没有国有控制经济命脉,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没有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政府,没有一个坚强的核心,想在短时间内集中优势资源打赢这场“战争”是不可能的。(美国虽然竭力诋毁社会主义制度,但在二战期间国家内忧外患时,也曾经毫不犹豫地从某种形式上采用了这种制度,只不过它们叫国家资本主义,我们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已。但从本质上讲,都是国家控制有关国计民生的命脉。)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战时国防动员实兵演习,为我们未来应变战争积累了国防动员经验。因为,战争不只是军人的事,它打的是国民的心理承受度,打的是国家综合实力,牵涉到各个层面。很难想像,没有强有力的国防动员,会打赢一场战争。未来台海战争,最大的危险和问题,恐怕不是出在军队身上,而是出在地方政府和老百性身上。地方政府和国民承平日久,只知发展经济,过惯了安稳日子,已经不知战争为何物了,更无多少危机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未来战争打赢了还好说,一旦战败,党将不党,国将不国,民族将四分五裂。所以,当务之急,要加强对国民的国防教育、忧患教育,增强地方政府和国民的危机意识和战争承受能力。同时,大力加紧基础战略工程配套建设和战略资源储备,不能一切让位于经济。地方搞大项工程极大项经济建设,都要考虑未来战争的需要,预留战备需要。不要亡了羊,仍然不知道补牢。
三、雪灾考验中国的战略布势。岁数大一点人都应还记得“三线”这个名词,当时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军事家用战略的眼光确定了关系中国国计民生的发展建设。他们将很多重点工程、工厂搬到了西部、内地,谓之“三线”。这次建设奠定了中国战略布势的基础,直至今天,我们仍然在享受前人创造的成果。当然,这与当时中国所处的战略环境有关系,但也不能说现在这个战略构想就过时了。让我们看一下中国地图,目前,对中国的主要威胁之一还是在东部、东南部,尤其是台海。而目前这些地区都是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也是外来人口最集中的地区,更是我国的经济命脉地区。据资料显示,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90%都是这些地区创造的。而一旦发生战争,这里又是最易受到敌人攻击的地区。因为,攻击敌国的经济命脉已成为战争手段的首选。而未来,我们无论是出海攻击还是近海防御,这里都将成为战争的最前沿,大批人员和战略设备将外流,同时又有大批的军队和战争物资要进入,如果此时这些地区被炸成了石器时代,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人民、我们的国家还有信心还有能力打赢战争吗?我想,高层可能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西部大开发战略不正类似当年的“三线建设”吗?昔日的“三线”过于强调了战争,前二十年沿海开发又过于强调经济。现在的西部大开发当是二者的综合体,既注重经济开发,又注重战略布势。
[ 转自铁血社区 [url]http://bbs.tiexue.net/[/url] ]
四、雪灾考验中国的基础战略资源建设及储备。此次雪灾,暴露出中国基础战略工程建设和战略资源储备严重不足的矛盾。大面积停电、停水,煤炭、石油连连告急,京九、京广铁路及相关高速公路交通几近瘫涣,大量人员、车辆滞留,各地救援物资无法及时输送,等等。尽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冰凌压断了几根电线、压塌了几座输电塔,尽而导致全部以电气化为基础的铁路输送陷入瘫涣。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都是电气化惹的祸……有一个网友曾就此发贴:未来对台作战,若对手使用石墨炸弹就可以完全瘫痪整个京广、京九、京沪、浙赣铁路的电网设施,近而可能致使我东部、东南部的铁路大动脉完全瘫痪。近几年,铁道部为提高运营速度和减少运输成本,一直在大力推行强化铁路电气化建设,全国几近95%以上的牵引机车均为电力机车,尤其是中国南部和其它相对发达地区,铁路输送已全部实现了电气化。如,此次重灾区的整个东部和东南部的交通大动脉的京广、京九、京沪、浙赣铁路已经完全是电气化铁路,牵引动力是电力机车,电力来源是铁路牵引电网。这种表面看起来强大先进实质不堪一击的铁路牵引电网建设,带来了一个致命的现实危险,那就是一旦铁路供电网某个节点遭遇攻击,电源被切断,整个铁路输送就会全面陷入瘫涣。加上近年来整个铁路的调整,很多四、五级小站被取消、关闭。当电网被破坏时,很多车次的由于缺乏调度的正常信息提供,可能无法正常运行。还有一个更要命的,近年来,铁道部基本上不再采购国内的大功率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的生产不断萎缩,同时国内的主要内燃机车生产厂家共六家,四家集中在东部——北京、大连、青岛、常州,两家在中西部——大同、资阳(大同基本上不生产柴油机)。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战争,有四个内燃机车生产厂家将可能同时被攻击,只有两个工厂可能可以继续供应内燃机车。同时,现在的内燃机车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支线上使用,一旦需要征集很难立即发挥作用。这样一来,大量的给养、装备无法运送上去,伤员、民众无法撤退回来,交通一片混乱,战争可能就根本进行不下去。应该说,我们在青藏铁路建设上还是有战略方面的考虑的,为了保证这一条大动脉的畅通,放弃了电力机车,选择了内燃机车,原因就在青藏高原气候恶劣,战备需求极大。如果使用电力机车作为牵引动力就必须保证电网的安全,但是在4-5000米的高原,电网根本无法否保证正常的安全运转,更遑论用战争的手段打击。因此,从战略的眼光看待中国铁路,我们不能不说中国铁路的大提速只顾及了铁道部自己的利益,只顾及了行政首长的个人政绩利益,没有顾及中国战略大动脉的战略利益。另外,此次雪灾也暴露了我国家战略资源储备明显不足的深层矛盾。尤其是电力、煤炭连连告急。灾情中总书记亲自去了煤矿和港口,这说明什么?南方经济发达地区储备的能源够几个月?几个星期?还是几天?如果爆发战争,以我国目前的基础战略工程建设和资源储备,能够从容应对吗?还有我们的国防公路和国防高速路质量,能够起降飞机、能够承载60、70吨的重装备吗?我们的电力输送塔建设能不再因为一个或几个节点倒塌就直接或间接造成了半个中国的交通瘫痪和城市大面积停电吗?
五、雪灾考验中国的气象战能力。“天时,地利,人和”历来是战争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天时,更是被古今中外军事家所熟练运用。科学发展到今天,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能人为制造出用于改变“天时”的气象武器,其通过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来改变战争环境,配合军事打击,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方的目的。早在20世纪50年代艾森豪威尔总统执政美国期间,美国军方就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气象控制比原子弹还重要”的观点。美政府还在佛罗里达州坦帕湾空军基地建立了“麦金莱气候实验室”,用以开发气象武器。20世纪60年代开始,“麦金莱气候实验室”开发的气象武器开始陆续用于实战。越战期间,美军出动飞机26000架次,在越南作战区域上空施放降雨催化弹474万多枚,其制造的大量暴雨和洪水使越军补给线“胡志明小道”变得泥泞不堪,严重影响了越军的作战行动。此次中国发生雪灾,美军也是更多地从战争的角度来研判。据外媒报道,美军一直在密切关注并从军事意义上去研判中国这次发生的雪灾。美军认为,中国这次春运瘫痪危机,固然是由于恶劣天气引起并适逢春运,但也暴露了中国在经济、社会的急速发展中,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应对危机能力脆弱等问题。因此,针对中国的最有效武器,不是航空母舰,不是F-22,更不是核武,而是超级气象武器。美智囊团人士甚至狂妄地扬言,战时只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比如春运、十一,瞄准中国人口众多的软肋,施放气象武器便可使中国政府与军队首尾难顾。此话虽然有点托大,但所言却不虚。据此次雪灾我国政府公布的情况来看,这场始料不及的雪灾,席卷了中国的南方各省,导致安徽、江西、河南、湖南、湖北、贵州、陕西等14个省(区、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雪灾,全国受灾人口已近6000万,冰雪封路影响煤炭运输,许多省市缺煤断电,上海的电力用煤也只能支持几天,直逼警戒线。17个省拉闸限电,19个机场关闭。仅广州一地,就有外来人口60万滞留。南方与北方的交通要道湖南基本瘫痪,救援工作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至目前为止,已有80多人死于雪灾。所以,面对美国的气象武器讹诈,我们必须奋起直追,大力研制发展我国的气象武器“杀手锏”,以“天时”制“天时”。
六、雪灾考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此次中华民族谱就的抗雪抗冰壮曲中,也伴随着一些杂音,虽然仅大浪微沙,但却让人如哽在喉。国外反华反共势力和一些国家民族的败类——“香蕉人”,借机攻击中国的社会体制、攻击中国的建设成就,它们甚至说这场灾难是可能是修建三峡大坝惹的祸;法-轮-功分子也借机还魂,说这是上天**,疯狂诅咒党和国家、政府,一些抗灾中牺牲的英雄也被他们说成是与法-轮-功作对、不信其功惹的祸。真是可恶至极!国内还有一些无良游客到南方受灾地区观赏雪灾,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国家、民族的磨难上,难怪遭当地群众唾弃;更有一些丧了良知和道义的商人借机哄抬物价,大发国难财。甚至有人将一碗方便面卖到了50元钱。如此行径,与禽兽何异。当然,此次抗雪救灾,更多的是让人感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让世界侧目。以胡总为首的9个常委纷纷奔赴一线,胡总下到400多米的采煤井下鼓励工人加紧生产,亲自参加搬运救灾物资;温总在明知道飞机起降皆有生命危险、甚至无法确知降落场的情况下,仍然冒险奔赴灾区,亲到广州火车站与人民共患难……全国各地纷纷向南方受灾地区伸出援助之手,解放军更是体现了人民子弟兵的本色,始终奋战在一线,全国各地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拥向灾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海外华人,包括台港澳同胞,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儿女的赤子情怀。他(她)们大量捐款捐物,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凝聚一心、共赴国难的抗灾毅志。
雪融了,冰化了,但不畏牺牲、不怕困难、同舟共济、众志成诚的抗雪抗冰精神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丰碑上。这场大雪来得好及时,它是台海统一之战前的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争预演。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华民族应该感谢这场带给我们灾难的大雪。它让我们不再盲目乐观,让我们有了忧患意识,让我们意识到,战争不只是军队的事,它需要动员国家的方方面面,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国家综合实力……让我们永远记住,2008年春天,曾有一场大雪让中华民族重拾了忧患
zhb2007 2008-2-23 12:15
过去我不理解所谓的气象武器,现在看来非常可怕!比之重点打击涉及面要广的多。
chen822610 2008-2-23 23:05
通过这次的雪灾也正好引起中央的重视,说明我国还很多地方做的不足,比如:气象部门的预警机制等要进一步的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