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kuah 2008-3-2 12:51
三位可使歷史重寫的國民黨將軍
假如蔣介石在解放戰爭中重用這三人 ,解放戰爭當然還是會以共產黨的勝利為結局,或許進程會有些波折,或許最後結局是以長江為界︰隔江而治。
1.孫立人
他從軍前的人生履歷很豐富︰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高材生,期間代表中國國家男子籃球隊出戰亞運會,後官費留學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土木工程碩士,後又報考西點軍校,成績優異,畢業後回國。個人覺得他的長處是善于接受新的東西,並和實際情況較好的結合,具有超強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欲望,這和他的清華生涯應該是分不開的。他善于練兵,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稅警總團能在813淞滬戰場上重創日寇,成立不久的新編38師一個步兵團能在緬甸仁安羌擊潰日軍一個師團,解救7000英軍,以及後來完整的撤退到印度,反攻緬甸時更是戰功顯赫。他的部隊無論在裝備是優還是劣的情況下,均能夠把戰斗力發揮到及至。可見部隊的素質是相當高的,這和部隊主官的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這樣的將領本來應該重用,他完全有能力也有資歷在東北指揮一個兵團的作戰,解放軍的戰術,林彪的用兵是很詭異的,一般的國民黨將領到兵敗被俘都不能完全領會。為什麼?素質不行,適應能力差,軍校學生,先前最多是個中學生。孫立人可是中國最好的大學的畢業生。東北如果讓他和杜聿明搭檔,至少可以把王牌主力撤出來。即使不用在一線,也完全應該負責新兵的訓練。到底是讀過大學的,自我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不是一般的軍校學生可以比擬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應該說在軍界是首屈一指的。
2.胡璉
“狡如狐,猛如虎”是毛主席告戒解放軍戰斗人員時對胡璉的評價!胡璉有張靈甫的勇,有張靈甫的智,卻沒有張靈甫的驕橫。有黃百韜的忠,更有敢于抗命的勇氣,他的口頭禪是︰“軍隊的任務在打勝仗,大開大闔,進退操之在我,絕不受國防部挾制!只要仗打勝了,即使違抗命令要砍頭他也認了!”。因胡璉用兵極其機警狡猾,同時其名胡璉諧音“狐狸”,尤其是華中野戰軍甦北方言,更近似狐狸,故華野、中野稱胡璉為狐狸。如果淮海戰役前出任12兵團司令官的是他而不是黃維,淮海戰場的輸贏還真不好說,弄不好就是一個平手。中野在大別山被胡璉的整11師弄慘了,一段時間某些將領簡直到了“聞胡而逃”,劉伯承元帥的“安卵子會”就是針對這以情況開的。南麻戰役結束後,華野9縱傷亡重大,(傷亡4600 余人),沒取得任何進展,許世友打電話給粟裕說︰“胡璉這只狡猾的狐狸,……
決戰前夕,因和白崇禧的矛盾,那位被白崇禧譏為“步槍指揮官”的蔣校長再次幫了人民解放軍的大忙,不僅用錯了人,再加上胡亂指揮,斷送了一支最重要的力量。
3.傅作義
抗日名將,獨撐塞北抗日大旗的典範。從1933年長城抗戰,到百靈廟大捷,到紅圖而格大捷,再到忻口出擊雲中河北之戰,孤軍守太原,挺進綏遠,連接取得綏西,五原,包頭大捷,收復五原,幾無敗績。抗戰期間,名義上是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實際上所管的部隊還是以35軍的三個師為主,其余的騎兵部隊都是游雜部隊而已。 傅系軍隊在國軍中可算是異類,既受了我軍影響,有解放軍的作風,如不怕苦,善夜戰,善近戰,肉搏等,同時也帶有舊軍隊習氣。
如果老蔣能早點委以重任,甚至想辦法取代閻錫山,並實實在在的多給點部隊讓他去訓練去帶,聶榮臻說不定早被打到東北投奔林彪去了。最經典的集寧戰斗的︰圍魏救趙,攻集寧,解大同之圍。軍史上稱之為大同集寧戰役。 大同是我國著名煤都,是平綏,同蒲鐵路的連接點,連結晉冀的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大同被閻錫山控制,橫梗在晉綏及晉察冀兩根據地中間,拿下大同即可使兩根據地連為一氣。所以晉察冀,晉綏軍區決定進攻大同,組成大同前線指揮部,以晉綏軍區副司令員張宗遜為總指揮,以晉察冀軍區副政委羅瑞卿任政委,調集兩戰區全部主力,共50個團,十幾萬人,這樣的大兵團作戰,是從抗戰到內戰開始後空前的大規模的戰役。大同戰役規模如此大,決心如此大,戰略目的很清楚;一,消滅閻錫山和傅作義有生力量;二,掃除延安至張家口一線障礙,完成綏遠戰役未完成的戰略目的。
我軍于 7月31日發起進攻,首先進攻大同外圍陣地,經過30多天激烈外圍爭奪戰,已佔領外圍所有重要據點和東關,消滅敵人2000余人,逼近大同城下。眼看大同危在旦夕,守將楚溪春連連向閻錫山告急,請求增援,閻遠水救不了近火,且太原到大同鐵路已被切斷,無法出兵,只得向蔣介石求援。蔣這時兵力也陷在全國各個戰場,也抽不出援軍.當時唯一機動兵力就是在歸綏的傅作義部,而傅對不屬于自己管轄的大同采取觀望的態度。蔣為了誘使傅作義出兵增援大同,使出其軍閥內戰中一貫手法,給地盤,加官晉爵,把大同劃歸劃十二戰區管轄,接到蔣的命令後,傅召集其親信部將及團以上全部軍官到歸綏出席秘密軍事會議。這些軍官到了歸綏(今呼和浩特),閉門開了7天軍事會議,嚴密部署策劃,參謀長李世杰率各部參謀班子作了沙盤圖演。傅作義反復講話,講解軍事要領,作戰法研討,思想鼓動。為了這場決戰勝利,傅將其所有軍官關在營中,不準回家食宿,紀律十分嚴明。另外為了防止泄密,傅部不用國民黨軍共用密碼,也使我軍難以掌握其動向。 傅部發三路人馬,北路由陶林兵進集寧,南路出歸綏,犯涼城,中路出歸綏攻卓資。3路人馬中以中路為實,兩翼是虛,僅為疑兵。取卓資,圍集寧必定致大同我軍分兵北援。只要傅部打掉我軍增援部隊,大同困境,自然緩解。此後傅部順勢揮師東進,直逼張家口。”這確是一個非常高明的戰略戰術,按一般軍事常識。大同危急,救急如救火,應順公路直插涼城,豐鎮,直趨大同解圍。怎麼可能舍近求遠,攻集寧,但仔細看一下地圖,琢磨一下,便可恍然大悟,順公路攻涼城,豐鎮。我軍早有防範,已無奇兵之效,且費時費力,傷亡重大,事與願違,以絕對弱勢兵力去進攻強敵事先預設之阻擊,弄不好連自己一起賠進去,當時我機動打援兵力4個旅已集中在麥胡圖,若傅的主力果真順涼城,豐鎮來犯。則正中我軍下懷,到時大同進攻部隊還可以抽出5-6旅圍殲傅軍。而攻集寧,則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一箭雙雕,攻下集寧,向東南可出兵豐鎮,隆盛莊。從後方迂回包抄進攻大同之我軍,對我大同進攻部隊威脅太大,必欲除之。攻下集寧,向東可出兵尚義,張北,直接威脅我晉察冀軍區首府張家口,若不回救,張家口危險。所以攻集寧乃為攻其所必救,實在是高招。也是弱勢之兵想要解圍和取勝之唯一奇招。是現代戰爭圍魏救趙運用最為成功一例。 從毛澤東對集寧特別重視程度來看,解放軍勢必全力回援,9月5日傅部佔卓資山後,賀、聶已制定堅決守衛集寧方針,並報軍委,毛澤東對集寧高度重視,當即回電︰“部署很好,望按實情處理……命令集寧守軍死守,任何情況下不得放棄,否則執行紀律。”傅軍出動時機選擇的恰到好處,選擇在大同解放軍用全力掃清大同城關,正全神貫注攻打城垣的吃緊時刻,突然大舉東援。這對解放軍急轉身對付傅作義造成很大困難。46年9月3日,傅派其頭號戰將,暫三軍軍長董其武率主力暫三軍(欠暫十師)之暫十一師,暫十七師,及另一主力35軍安春山之新31師共1,3萬人,由中路出動;孫蘭峰之騎兵主力共3千余人由北線出動,兩軍為一線進攻部隊,猛撲卓資-集寧方向。35軍郭景雲之101師,李銘鼎新32師、衛景林的機動部隊,劉春方騎四師為二線部隊,隨後增援。敵之總兵力為暫三軍2個師,35軍3個師及4個騎兵師共3,2萬人左右。大同集寧戰役歷時一個半月,我軍英勇頑強,連續作戰給敵沉重打擊,殲敵1.2萬人,但由于指揮官二次關鍵指揮錯誤,使戰役失敗,大同未攻下,集寧又失守,張家口處于敵軍兩面夾擊不利形勢下。集寧失利,大同撤圍,導致了晉察冀我軍對敵斗爭形勢急劇惡化,並使西北野戰軍在戰略上極為被動,使胡宗南得以無後顧之憂出兵延安,給中央造成極大麻煩,為華北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