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榜 短消息 big5 繁体中文 找回方式 手机版 广 广告招商 主页 VIP 手机版 VIP 界面风格 ? 帮助 我的 搜索 申请VIP
客服
打印

79年中越之战中方战况

购买/设置 醒目高亮!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4

79年中越之战中方战况

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开战的两个多星期(从2月17日到3月5日),中方损失了2-3万士兵,平均一天就死两三千人。这样的代价,在现代战争里,是一个天文数字的,一个大国和一个小国打,竟然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应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打赢了,代价却是那么大。中国比越南大很多啊,军队庞大很多啊,但这一仗,我们赢得很丢脸,用牛刀,还费了好大力气,才杀了一只鸡。
  从军队方面看,文革时期军队是政治挂帅,不注重科技练兵,战斗力很差,军队过分突出政治学习,军事荒疏、战斗力严重下降。动乱波及到了军队,一大批有能力的人才被打倒,军队一片混乱,只剩下表面的稳定,加上中国已20多年没打过大仗了,军队缺乏磨练。有一次,广州军区某军标兵团尖兵营遭遇越方9人游击队(属于民兵)骚扰性伏击,300多人居然以密集队形暴露在越方火力之下,造成严重伤亡损失,可见军队的军事素质,精神装备毕竟硬不过实在的硬装备。
  在对越作战中,解放军使用的是50-60年代的技术和已被实践证明不适用的苏式装备。以前为了帮助越南,中国自己制造的新式常规武器大部分给了越南,自己都不用或很少用,可以说,越南军队是中国军队一手训练、装备起来的,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和游击战术,越南人得到了真传,这场战争是徒弟打老师。中国军队后勤供应不足,机动性能差,可能与缺少卡车运送军需品和人员有关,还有中越边境恶劣的地理条件大大限制了后勤补给。假如装备有反击必需的现代化自行火炮或远程大炮,越军火炮的威胁无疑会大大减小。据战后统计,中国军队伤亡的80%多是敌人炮火造成的。解放军士兵平时训练的重点是拼刺刀、投弹等基本军事技能,训练同其它各项活动一样,都是为适应步兵战术、游击战开展的。中国军队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战士而不是指挥员,当时对指挥官的训练侧重于政治而非军事。
  本次战争中,中国还大量使用了新兵参战,有些士兵从参军到牺牲都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朋友79年2月19日为国牺牲,当时是坐在坦克上冲锋,开进时被炮弹击中牺牲。他还是个新兵,参军还不到一个月,从广东茂名出发,去到战场也得好几天,还没有得到怎么训练,瞄准、投弹、刺杀等一些战场基本技能都不会,一个天天跟锄头打交道的农村青年,跟训练有素的越军作战,牺牲的比例可想而知。此外,抗美援朝以后,中国已20多年没有打大仗了,打的只是几场小战役,对和平惯了的中国人来说,对这场战争也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显得很仓促。
  当时的越军呢?他们的军队整整打了100年战争,二战以后,打败了法国、美国(固然有中国等的支持),拥有一支庞大的军队,战斗人员和国民的素质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提高,装备也比中国军队好。他们当时打败美军后,缴获了很多美军的精良装备。
  就中国此前对它的援助看,在援越抗美时越南得到了中国支持的很多装备,中国对越的军援是巨大而无私的---越南抗美战争期间,中国新生产出的大型武器装备,许多都供应了越南,中国人民解放军换装需要的坦克和一部分大口径火炮都很少得到补充,储备数量也很少。许多新型装备研制成功后,人民解放军常常尚没有配备使用,就优先大量向越南提供,以保证越南抗美救国之急需。中国对越军援的无私性还表现在:当越南提出的要求超过中国的生产能力时,人民解放军不仅动用库存,甚至抽调现役装备满足越南的急需。75年5月1日,越南南方完全解放。由于形势的变化,中国逐步减少、停止了对越军支持。但中国援建的鱼雷快艇修理厂、轻重机枪厂、高射机枪厂以及枪械厂扩建、枪弹厂扩建等工程仍在继续进行中,其后来产生的作用是不容低估也是难以估量的。战争时,可以毫不夸张地这样说,越南人是吃着中国的大米,穿着中国的衣服,用中国的枪支大炮,反过来打中国人。
  当时,越南宣称自己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的。就是说,他们认为除了美国,苏联,就是它了。的确,在人员素质、装备、士气等方面,越军要略高于放军。况且,当时他们还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从国际形势上看,妨碍中国打击越南的不是国际舆论,主要是苏联牵制了中国。70年代,是中苏关系最恶化的时期,苏联扶越反华,牵制中国,把越南当作南北夹击中国的一个棋子,苏越签订了《苏越合作条约》。战争前,苏联一再叫嚣,假如中国对越南动武,苏联决不会坐视不理,为越南人壮胆、打气。苏联在中苏边界陈兵百万,不时恐吓,随时有入侵的可能,中国很怕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那样的话,中国将很被动,很艰难。战争期间,苏联的航空母舰明斯克号以访问越南港口的名义抵达越南,并藉道中国南海威胁中国,舰上的飞机随时待命起飞,准备袭击中国的军队及物资集结地,舰上的导弹一度对准中国。在北部边境,苏联加大了威胁的力度。
  因此,在对越作战的前、战时,中国都得把主要的精锐部队防守北边,毕竟这只北极熊比小越南要厉害很多,苏联很大程度吸引了中国军队的注意力,使它不能把全副精神对付越南。中国军队虽然庞大,却像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教训一下这个捣乱的小孩子的时候,但又担心这个孩子的父母会来帮孩子,反过来打自己。在一边和越南开战的同时,中央军委命令,华北、东北、西北的军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随时准备抵御苏联入侵。苏联虽然没动手,但拖住了中国的手脚。
  从作战策略上看,中国军队是各军区派部队轮战,各军区派部队临时组成兵团对越作战,这有必要,但也有很多弊端。深层次地分析,这是由于中国军队情况、国内形势和今后的发展需要决定的。对于中国军队遭受重大损失,当时高层决策者是明知如此而有意为之。除了中越一战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之外,邓小平也有意要让中国军队受一下挫折,碰一碰石头,吃点苦头。坦率地直说,当时,邓小平对军队并不抱有好感。完全有理由相信,军队在文革中所扮演的那种角色,令他当时对军队十分不满。军队在文革中的特殊地位和表现,使全军上下有一种优越的飘然感。此外大批高干纨绔子弟为逃避上山下乡流入军队,也给军队造成非常不良的风气影响,这种情况在《高山下的花环》小说中也得到了如实的再现。邓小平是个卓越的军事家,很年轻就开始搞革命,戎马几十载,当然也知道,当时这样的军队能有多少的战斗力,怕连当年他领导下的八路军也比不上(事实证明,就是当年八路军、新四军这样弱小的力量,打骁勇善战、不怕死的日本人,伤亡比例也没这样大)。让这种素质的军队突然要去流血打仗,无疑是在整军,也是掂军队的份量,用时髦的话讲就是接受考验。作为一个军事家,他想利用这个机会灭一灭军队在文革中养成的盲目自大的傲气和文革养成的官僚习气,中国人往往都这样,没有沉痛的教训,就往往会沉睡下去,不知道觉醒,这次机会可以重新整顿、锻炼一下这支庞大(当时陆军近四百万,是世界最庞大的军队)却笨重的军队,激发他们的危机意识,同时又排除军队对今后改革开放可能会有的阻碍作用。总之,他的策略可谓是一箭双雕。表面上看,各军区部队轮战,为了让各个军区的部队都得到锻炼(当然,这也很有必要),按中央军委的部署,各军区都有部队参战,这种临时组合上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科学的,协同上有一定困难的,是不默契的。而且,北方的军队根本就不熟悉南方的山地环境和气候,水土不服,曹操的赤壁之败就是例子,军队本来是需要一个较长的适应期的,但比较仓促,战斗力就打了折扣。
  邓小平当然知道这一点,当然想到这一点。但主要的是,邓小平是为了让各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让各大军区的领导们知道自己安于目前这样的情况真是很危险的,军队的危机是很大的,必须进行马上进行改革、整顿,不整顿,就是死路一条,军队的数量代替不了品质,各军区的参战部队都有很大的损失,惨痛的教训,这足以让那批沉睡于老一套思想的高层官员们惊醒。所以,他不让只是一两个军区受到重大损失,而是要个个军区都有血的教训。邓小平这样做,也为了最深刻最灵活最巧妙地教育了党政军的高层。这样,对他下一步实行的改革开放,阻力就自然小很多。由于中国与资本主义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和封锁,又和苏联关系恶化,加上十年动乱,在当时国内不管是高层还是人民思想都陷入相当僵化的情况里,面对一帮习惯于空着肚子大谈政治的人来说,改革那是洪水猛兽,在天天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养成的思维,很难接受这个这样陌生、这样大胆的名词的。邓小平知道他提出的改革开放,阻力可能会有多大。他认识到,没有高层的统一和人民的支持,就会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了,他太熟悉在中国实行政治改革的难度了。要让大家惊醒,血的教训最有效。只有付出代价,别无他法,这叫做投资。战争后,邓小平马上就宣布裁撤一百万军队,没有手下留情,对军队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他的改革开放,也得到了很大支持,因为很多人从战争的结果看到,不改变现状,继续闭关锁国,我们就会和清政府一样没落。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战争是中国二十世纪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闭到走向世界、由衰而盛的转折点。
  在战术方面,指挥高层也出现问题。71年邓小平向毛泽东建议的为防止出现军阀割据局面而实行的进行了八大军区司令对调的策略,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但这种弱将强兵策略的副作用倒是渐渐充分显露了出来。南京调来不久的许世友将军根本不熟悉两广的部队和中越边境的地形、气候,虽然许将军还是有一番非同寻常的表演,但最后还是于事无补。怎么不在我们南方的军区(广东、广西、四川或云南)派本地的将领指挥?我们熟悉中越边境的环境和气候啊。不但如此,怎么不找一个稍微年轻一点点的人来指挥?当时在军中,的确打过仗的高级将领没有几个了,死的死了,老的老了,青黄不接,但一定要找一个打过仗的人才能?打赢越南吗?我看不见得,初生牛犊不怕虎,后生可畏,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敢打敢干,果断,灵活,不像一个七老八十的老人来指挥,廖锡龙就是个不错的将才。战场瞬息万变,一个老人怎么行?最后是秦基伟将军勉强维持了局面。不过瘦死骆驼比马大,尽管付出惨重代价,还好,最后还是算完成了任务。一开始的实行的人海战??,这十多天里,中国军队打的都是反击??好了阵势,我们的大部队就对着人家的炮弹、枪口和地雷阵冲锋,怎么能?不死那么多人?搞人海战术,在中越边境这样的山地,注定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往往一个山头,一个阵地,只要上面有几个人,有足?的枪炮弹药,修好掩体和工事,还在阵地前沿埋设了地雷,没几百人,可能你就拿不下来,你会玩「抢滩登陆」的游戏的话,就可以亲身体验一下这种境况。结果中国军人被人家像割韭菜一样,一排又一排地倒下。
  因此,在战场上,应该充分发挥我军轻便灵活的游击战术和突然袭击的优势,以大兵团(当时参战的有17个师,约20万人)在后稳健推进,步步为营,小部队在前袭击敌人,侦察敌人阵地、兵力集结和后勤补给的情报,给炮兵长眼睛,先拔钉子,再扫地扫得干干净净,戒急戒躁,减少我军人员损失,一步一步地把敌人压出去。在敌后方,可以采取宣传攻势及其它非常规手段(特别在经济及交通方面),破坏敌人,瓦解敌人,拖住敌人后退。前打后拖,使越南无还手之力。
  从战地环境看,中越边境自然条件很恶劣,多山,崎岖不堪,根本不利于大部队和机械化部队(当然,当时中国军队也算不得机械化部队,但多山、交通不便却给后勤补给、支持带来很大困难)展开作战,春夏季多雨(二、三月在南方正是初春常常下牛毛雨的季节),常常大雾蔽日,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即古书说的毒气、瘴气),多毒虫、毒蛇,严重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唐朝的韩愈对南方边地的环境、气候是竭尽全力来形容其恶劣的。我是南方山区人,在这种环境时候了20年,对这种自然环境非常熟悉。这样的环境,给侦察、行军、战斗、支持、补给都带来很大困难。
  从多方面看,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付出惨重代价,这是必然的。中国古代,最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军队占有的都不多。有些本来是可以占有的,但尤其自己这方面那方面的原因,没有把握住,或者虽然把握住了机会但没有发挥好优势。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越南的情况差很多了,中国的情况好很多了,两者在战场的态势开始急剧不对称起来,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又一次大放光芒。更重要的是,中国在血的教训中醒来,加快了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不再固执地认为革命化可以代替现代化了,精简了军队,更新了装备,注重军官的培养,提倡技术练兵、鼓励学习军事思想和理论,这些举措,使中国军队开始渐渐发生了质的变化。当然,这有赖于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作为坚固可靠的保障。而越南,经济,军事却在走下坡路,正在自己品尝自己亲手种下的穷兵黩武的苦果

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4
TOP

所以,美国人为了维系其超级军事强国的地位,隔三岔五要在世界上闹点事,动不动就以维和,禁毒,反恐等等理由武力干涉他国,开打小规模有限的战争,结果是,军队得到了锻炼,武器得到了更新,军工得到了发展,科研成果得到了检验,战略战术思想有了创新,这样,其国际警察的地位得到了加强,最后,那些良民哪敢招惹警察,就连小偷也退避三舍,只有不要命的无赖才干嘴上占点便宜,真正面对的时候,结局不会比老萨好多少。咱们是不是也学习人家老美一点?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shou926 金币 +10 谢谢你认真回复! 2007-5-10 21:59

TOP

这只是中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实力
最终还是打赢了就行了

TOP

最终还是打赢了.代价大是因为文化大革命使人思想僵化,作战战术僵化.但也得到极好的锻炼,为后来的军队发展奠定了基础,指引了方向.后来的两山轮战打得就很好!

TOP

越南军事力量状况


由正规军、地方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自卫队组成。正规军又称主力部队,分陆军、海军、空军和防空军四个军种。 现役部队 49.2万人。预备役部队约26万人。

陆军兵力42万人。划分为8个军区、2个特区,编有14个军部、58个步兵师、4个机械化步兵师、 10个装甲旅、15个独立步兵团、若干个特种作战部队(含空降旅和爆破工兵团)、约10个野战炮兵旅、 8个工程兵师、10-16个经济建设师、20个独立工程兵旅。

越南防空军兵力1.5万人,编成14个防空师、4个高炮旅、5个雷达旅;

民兵自卫队 —般编成连、排,最大编成营,由步兵、工兵、防化兵、通信兵和侦察兵等诸兵种组成。迄1997年底,越民兵自卫队约170万人。民兵自卫队平时不脱产,定期参加军事洲练,受当地驻军统—指挥;战时担负警戒、侦察、巡逻、运输、救护、防空、消防和组织疏散等项任务,也可配合军队行动,增强军队的作战力量,开展敌后游击战。

军力部署


1997年,越军部署没有大的调整,仍保持“南北兼顾”、“陆海并重”,重点防御北部、西南部和中南沿海地区的态势。陆军采取区域部署和机动部署相结合方式,全国由北向南划分为8个区域,每个区域部署1个军区;担负战略机动作战任务的野战部队部署是北部、南部地区各占一半;总兵力的 50%部署在北部地区、40%部署在西南部地区、10%部署在中部地区。海军中北向南沿海岸线划分为4个区域,每个区域部署1个沿海区;主要作战舰艇部署在岘港、金兰湾和胡志明市等中南沿海地区。空军按照重点布防和机动布防相结合的原则,将全国从北到南划分为3个作战区,每个作战区部署相应部队;总兵力的2/3部署在中南沿海地区,1/3部署在北部地区。防空军将全国划分为北、中、南3个防空作战区,重点保卫主要城市和地域;总兵力的50%部署在北部作战区、30%部署在南部作战区、20%部署在中部作战区。越拥有海军基地11处,空军基地15处

军工生产能力


越南拥有武器生产厂、修理厂100余家,只能生产陆军轻型武器及其弹药、海军1000吨级以下辅助船只,能装配和维修部分重武器。重武器和比较尖端的装备主要依赖进口。1997年,越海军自制了3艘运输船,并正在胡志明市制造2艘导弹攻击快艇;边防部队首次研制了1艘铝合金船体高速巡逻艇;空军对部分现役米格—21、苏—22、苏—27型机进行了技术改造;防空军改进了部分防空导弹系统。

有雷达阵地100处、地对空导弹发射阵地66处;

装备


37毫米、57毫米、85毫米、100毫米、130毫米高炮若干门, SA—2/—3/—6型地空导弹若干门

主战坦克:T-34型45辆、T-54/-55型850 辆、T-62型70辆、PT-59型350辆。

轻型坦克:PT-76型300辆,PT-62/-63型320辆。

装甲侦察车:БΡДM-1/-2型100辆。

步兵战车:БMΠ型300辆。

装甲输送车:BTP-40/-50/-60/-152型1100辆, YW-531、M-113型若干辆。

牵引炮:76毫米、85毫米、100毫米、105毫米、 122毫米、l30毫米、152毫米、155毫米共2300门。

自行炮:152毫米30门,100毫米、120毫米、122毫米、 175毫米若干门。

火箭炮:107毫米360门,l22毫米350门,140毫米若干门。

迫击炮:82毫米、120毫米和160毫米若干门。

反坦克导弹:“耐火箱”式若干具。

无坐力炮:75毫米、82毫米、87毫米若干门。

高炮:14.5毫米、23毫米、30毫米、37毫米、57毫米、 85毫米、100毫米共12000门。

地空导弹:SA-7/-16型若干部。

越南海军兵力4.2万人(含海军陆战队3万人)。划分为4个沿海区。

护卫舰:共7艘,即原苏制“别佳”II级3艘,原苏制“别佳”III级2艘,“巴奈加特”(美制“卡特尔”)级1艘,“陈庆余”(美制“萨维奇”)级1艘。

巡逻艇和小型快艇:共55艘,其中原苏制“黄蜂” II级导弹快艇7艘、“蝗虫”级2艘、原苏制“图利亚”级鱼雷艇7艘、“大胡蜂”级16艘。

扫雷舰艇:共16艘,其中“尤尔卡”级2艘、“索尼亚” 级4艘、“瓦尼亚”级1艘、“叶夫根尼亚”级2艘。

登陆舰:共7艘,其中坦克登陆舰3艘、中型登陆舰4艘。

小型登陆艇:共30艘(机械化登陆艇12艘、通用登陆艇18艘)

越南空军兵力l.5万人,编成4个航空师,2个攻击机团,5个战斗机团,3个运输机团,3个教练机团。

攻击战斗机:共71架,即苏—22型65架、苏—27型6架。

战斗机:米格—21比斯124架。

武装直升机:米—24型24架。

海上侦察机:贝—12型4架。

反潜直升机:卡—25型8架。

航测机:安—30型2架。

运输机:共68架,包括安—2型12架,安—24型4架,安—26型30架,图—134型8架,雅克—40型14架。

直升机:米—4、米—6、米—8型约70架。

教练机:L-39型、米格—21U、雅克—18型等共52架。

空空导弹:AA—2、AA—8、AA—10型若干枚。

TOP

依小可看法邓总说过的“对越战争是惩罚越南”是很有道理的,中国的目的就是要越南知道,在你背后有这一个强大的中国,不能许可你坐大成气候,以威胁到我.当然对越战争后这个目的,非常好的达到了.其实而言,对越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卫我们的不受到一个可能将来空前强大的对立国家的威胁,这点来说,邓总的是有眼光的,做的非常的正确.如果东南亚要是一个统一的国家,那么中国的亚洲的老大的地位如何,大家应该很清楚的知道。诚如楼主说的,中国的文革20年的确差点搞乱了军队的建设,当时残酷的政治斗争的确严重僵化了军队的思想,制约了军事科技、理论、技术、战法的创新。不错,我们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南疆两战(79和84)造就了南疆和平20年!最主要的是为沿海地区改革开放奠定了相对和平的建设环境!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周郎1 金币 +10 回复认真,鼓励! 2007-8-3 14:12

TOP

分析得还是很有道理的。不过,在初期伤亡人数上,可能与实际有点偏大。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