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抗战将领赵登禹:喜峰口大刀队痛杀日军1937年“七七事变”期间,上海一家洋行有一个叫麦新的23岁小职员创作了一首歌,这歌一传出去,八年抗战时唱遍大江南北,多少次弹尽粮绝之际,多少个英雄好汉子弟兵们,就是吼着这首歌,抡着大砍刀往鬼子堆儿里冲。这歌就是《大刀进行曲》。一唱《大刀进行曲》,就得提大刀队,一提大刀队就不能不说一位爱国将领赵登禹。日前,凤凰卫视的《凤凰大视野》节目采访赵登禹之女赵学芬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回顾了这位受国共两党共同褒奖的爱国将领的抗日事迹,披露了其牺牲前后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现将节目内容摘录如下:
赵登禹之女对父亲的追忆
赵学芬,住在北京市内一个不大的民宅内,很少有人知道,她正是抗战名将赵登禹的女儿。赵登禹牺牲时她只有两岁多一点,对父亲最初的印象就是他的棺木。赵登禹牺牲后,遗体被京西龙泉寺的和尚们抬回了寺里。
赵学芬回忆说,他们说这个棺材保存得挺好。每一年都给它刷油漆,刷一道一道,放在一个宽的板凳上,两个板凳上。据方丈和和尚们讲呢,我们得感谢,他说你父亲没有死,他说我常常夜里还听见他在操练。然后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一想可能是人的这种幻觉吧。
赵登禹光脚摔倒冯玉祥
赵登禹,1898年出生在山东菏泽一个农民家庭。1914年加入冯玉祥的部队。入伍之初,赵登禹不过是一个不拿粮饷的副兵。一次冯玉祥视察部队,见队列中一个高大士兵脚踩半只鞋,十分不悦。这位身高近一米九的士兵回答,脚太大,没有合适的鞋穿。此人正是赵登禹。冯玉祥知其籍贯后,问他练没练过武。赵登禹回答:"练过。"同样身高体壮的冯玉祥跃跃欲试,要与他比试摔跤。赵登禹问:"真摔假摔?"冯玉祥答:"当然是真摔。"
赵学芬说,连摔三跤,就把冯玉祥啪啪都撂倒了。当时冯玉祥他起不来了。他就过去去扶,结果呢,连里头还有一些同志们就说你看你怎么真这么摔他呢?不行,非得处罚你不可。后来冯玉祥站起来以后,他说不用你们处罚,我来给他带走吧。其实到那以后呢,冯将军就对他非常喜爱。
赵登禹日后写了一幅好字,便得益于冯玉祥将军之鼓励。赵登禹后编入29军,布防于山西阳泉,此时29军之首领为同样出身于西北军的宋哲元将军。1933年,宋哲元突然接到蒋介石急电,要他率部开赴平津长城一线。赵登禹随军进入冀东,一场大战势不可免!
1933年的冀东,喜峰口长城占据高地则易守难攻,群峰矗立,险要天成。当年曹操正是从喜峰口出关,如神兵天将直扑辽东,一举歼灭乌桓。喜峰口自古为幽燕屏障,东侧老婆山控扼喜峰口镇及孩儿岭咽喉要路,西侧松亭山高地连接摩天岭、直抵潘家口滦河防线,平津安危均系此一线。1933年3月9日子夜,喜峰口再一次成为兵马集结之地。109旅旅长赵登禹奉师长冯治安之命,派王长海217团为先头部队星夜赶赴喜峰口接防。9日正午,王长海团及赵登禹所率大部队陆续抵达喜峰口,在立足未稳之际,日寇便发动炮击,辅以骑兵冲击守军阵地,重炮如雨,势如疾风。
任振儒,土生土长的喜峰口人,现在是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馆馆长,他的父亲当年曾在喜峰口镇开设中药堂,为29军官兵送药疗伤。
他说,赵登禹3月9日的下午赶到喜峰口,因为敌人占领了高地,我们在低处,敌人武器优良,我们的武器比较低劣,这样的话呢,我们几次争夺都没有办法,后来就组织五百大刀队,就是五百大刀敢死队。
29军将士不畏敌之猛烈炮火,各个奋勇向前,展开殊死肉搏战,以伤亡200余人,倍于敌寇伤亡之代价,取得入夜与敌寇对峙之战果。这也是喜峰口塞上第一次歼敌。曾有一个叫石桥的日本兵,在他的《满洲出征日记》里他把自己的行为叫做"讨伐",把我们的抗日军民称作"匪贼"。
青龙刀!这是29军使用的标志性武器。在炮利船坚的20世纪30年代,为何29军将士还使用这样的冷兵器作战呢?29军脱胎于冯玉祥之西北军,军中虽武器落后,但有尚武精神,冯玉祥特请武术高手,设计了一套专门克制日寇刺刀的刀法,让部队勤加练习,没想到这一没有办法的办法,反而成了西北军的重要武器,与日寇的刺刀拼杀起来反而占尽上风。
喜峰口初战告捷 全国上下抗日热情空前
1933年3月10日黄昏,赵登禹亲率王宝良的特务营增援前线,向窜进喜峰口镇及老婆山之敌发起反攻。此时,又是大刀再显威力,两军短兵相接,战斗约两小时,敌寇被我大刀砍死700余名,长城之坡,尽弃遗尸,敌锐气为之一挫,无力反扑,纷纷北退。此役29军伤亡400余名,特务营营长王宝良亦在阵亡之列。赵登禹左腿被炸伤,鲜血顺着裤脚往下淌,因赵登禹受伤不退,全军士气大振,取得一场大胜。下午6时,赵登禹接军团总指挥宋哲元之命,任喜峰口方面作战军前敌总指挥。捷报初颁,震动全国,全国上下抗日之热情决心空前高涨,实为抗战以来从未见有,喜峰口当地老百姓和全国各地人民团体都纷纷向喜峰口前线将士捐献慰劳物品。
月黑风高 赵登禹大刀队神兵天降
经过两日的激战,敌军服部及铃木两个旅团,附伪蒙、朝鲜混合军约两万余人,仍占据喜峰口东北高地最高点以及长城以北高地,其炮兵阵地在蔡家峪以南及白台子西南高地一带放列,不停向我阵地盖射。由于地形险恶,29军只能仰攻,加上武器落后,青龙刀只有在近战时才能发威,29军几乎无计可施。
任振儒说,一个叫宋贵生的,他就比较熟悉一些山里的一些道路,他说夜间我带你们绕,绕到山背后去打。
11日夜11时,赵登禹带伤亲率一部敢死队,绕群山叠嶂,攀摩天之岭,翻嶙峋之崖,而日军因连日作战身心俱疲,做梦也没有想到赵登禹部的神兵天将半夜探营。
赵学芬说,当时就弄得血流成河。他们有的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结果脑袋就分家了。
任振儒说,后来就过喜峰口,他们怕得就叫砍头口。
此役,敌之铁甲车、汽车均为废铁,炮径、炮栓均被我军卸回,11日夜袭至12日上午我军毙敌3000余名。我军营连排长伤亡五十余名,士兵千名以上。这一战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勇气。日本的《朝日新闻》次日做了这样的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1937年7月26日当晚,日军司令官香月清司发出最后通牒,限29军于27日正午以前撤出北平,遭严辞拒绝。香月清司在向29军发出最后通牒的同时,向日军下达了进攻中国第29军,攻占平津的命令。刚到南苑不到一天,赵登禹即受命担任总指挥,然其主力尚在涿州,他身边只带了一个团,无论对部队还是对布防的情况,都来不及掌握。
7月28日清晨,日军对南苑展开疯狂进攻,赵登禹部能上阵打仗的兵少得可怜,而军训团学生队此时已经踏上沙场,而这些学生有很多连枪支如何使用都还不知道。战斗一打响,其炮火就集中于南苑阵地南面的学生兵团驻地。随后,日军突入中国军队的阵地中,残存的学生兵们宁死不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十条中国大学生中学生的性命换一条日本兵的性命。学生兵团1700人中,活着回到北平的,不过区区600人而已。
日战地记者记下赵登禹牺牲前的壮举
赵学芬说,当时我父亲是一手拿着大刀,一手拿着驳壳枪来跟日本兵拼杀。尤其他是,跟日本呢,因为他的武器比较先进,就常常是近地战然后用大刀砍杀。
日本《朝日新闻》随军著名战地记者冈部孙四郎曾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下这样的记录:"敌人的伤亡显然很大,但是战斗精神依然旺盛,有的机枪手被打倒几次,依然带伤站起来射击。"写下这句话后,冈部也被一发机枪子弹打穿了头。但日军终究火力优势明显,宋哲元下令部队撤回城内,当赵登禹部撤退到大红门一带时,突然出现一股日军,赵登禹被机枪射中右臂和腿部。
赵学芬说,我父亲就是当时受伤比较严重。士兵说给你抬走送医院,他说不用了,当时他想到的还是我奶奶吧,他这么说的,你应该不要再管我了,回北平城里告诉我母亲,就说她的儿子是为国尽忠,对得起祖宗但是我忠孝不能两全。
谁是出卖赵登禹的人?李香兰义父潘毓桂
日军其实早已获悉29军的撤军计划,事情何以至此?我们不得不提潘毓桂这个人。潘毓桂书画皆佳,人称才子,他还是伪满著名电影明星李香兰的义父,李香兰称他是非常和善的人。
就是这样一个和善的人,为了实现他所谓的"将华北变成没有军阀,政治开明的地方,为整个中国的开化建立楷模的理想",早已开始同日本人合作,并将29军制定的作战计划交到日本人手上。赵登禹、佟麟阁两位将军在南苑阵亡。潘毓桂却青云直上,此后在华北伪政权中历任北平警察局长,天津市市长。
赵登禹获国共两党共同褒奖 葬礼上却无一亲人
赵登禹将军殉国,1937年7月31日,国民政府追认赵登禹为陆军上将,颁发了"荣哀状"。中共在法国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载文敬悼两位将军,说他们"奋战至最后一滴血,光荣地完成了保国卫民的天职,足为全国军人之模范"。1950年,毛泽东又亲笔签署了80号"烈属证",在当时,赵登禹将军是为数不多的收到国共两党共同褒奖的将军之一。八年抗战终将日寇赶走,何基沣奉冯治安命到北平将赵登禹将军和29军抗日烈士的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1946年,由李宗仁李连仲代表国民政府在北平中山公园为赵登禹将军举行国葬,但是为赵将军打幡的却是佟麟阁将军的儿子佟兵。
佟兵回忆说,赵登禹家举行国葬的时候,家里一人没有,流落他乡那会,我们两家关系都特别好了,我母亲说他们家没人,你跟你妹妹参加去,就当他的儿女,就叫我们两个去,到了龙泉寺,我给他打幡。
今天北京市中心还有赵登禹路,隔着长安街跟佟麟阁路相望。赵登禹、佟麟阁这俩人生前是拜把子兄弟,是一对节烈兄弟,当时赵登禹率军援助北平,在南苑突围的时候壮烈牺牲。当时,佟麟阁身为副军长,军衔比赵登禹还高,当时佟副军长曾接到命令让他率军退回北平城内,可是看到这个结义兄弟阵亡,佟麟阁拒绝撤军回北平,想必他当时心里也是立定死志,义不独生。这对结拜兄弟就这样在北平城外壮烈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