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榜 短消息 big5 繁体中文 找回方式 手机版 广 广告招商 主页 VIP 手机版 VIP 界面风格 ? 帮助 我的 搜索 申请VIP
客服
打印

中国21个陆军集团军概况

购买/设置 醒目高亮!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6

中国21个陆军集团军概况

第1集团军

  第1军的前身为红军时期由贺龙元帅之一创建的工农红军第2军团,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创建过湘鄂西苏区,参加了2万5千里长征,六十年代风靡中国的歌剧《洪湖赤卫队》就是描写这支部队红军时期的艰苦历程。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旅长卢冬生,后为张宗逊,政委李井泉,创建了晋绥边区,成为拱卫陕北的大门。

  解放战争中,是彭德怀西北野战军的主力部队,编为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张宗逊,贺炳炎(1955年授上将衔,建国后任成都军区司令)先后任司令,廖汉生将军(建国后任国防部副部长,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北京军区政委,南京军区第一政委)任政委。西渡黄河参加了保卫陕北的战斗,在西北战场转折点的沙家店战役中,被中央军委授予“硬骨头六连”的358旅714团6连(即该军第1师第1团6连)在仅剩13人的情况下仍顽强战斗,出色完成战斗任务。1949年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以直捣黄龙的勇猛气势一举解放祸害西北人民几十年的马家匪军的老巢青海,解放了青海。60年代曾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后来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国家计委主任,70年代末起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的余秋里将军在战争年代一直任该军第1师的前身358旅政委。

  建国后该军奉命兼任青海省军区,参加剿匪战斗。1952年全军整编,陆军第1军与第3军合并,仍用第1军的番号,为重装军,军长是黄新廷将军(建国后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司令,军委装甲兵司令)。组建完毕后全军入朝参战。

  朝鲜停战以后该军驻守朝鲜5年,直到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国。回国后部队驻守开封,担负一线警戒战斗任务。文革中,原属于南京军区的第20军因在“三支两军”中,支持派性,深陷于地方造反派的纠葛中,七十年代与第1军掉换防区,第20军去开封,第1军换防杭州。

  第1军具有传统优良,以能打硬仗、恶仗的硬骨头精神著称。几十年来从这支部队走出了贺龙元帅(曾任军委副主席),许光达大将(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装甲兵司令),贺炳炎上将(曾任成都军区司令),廖汉生中将(曾任国防部副部长,北京军区政委,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余秋里中将(曾任石油工业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黄新廷中将(曾任成都军区司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等大批高级将领。现任总参谋长傅全有上将80年代初期任该军军长。

  八十年代末,第1军改组为集团军,是解放军陆军七个甲类军之一。在历次裁军中原一野系统的部队被裁掉的最多,而在全军的七个甲类集团军中,第1军是硕果仅存的原一野的部队。第1军现属下第1、3、7三个师和军属高炮旅、电子对抗部队等技术兵种。第1师是重装机械化部队,现在高炮旅正在改组为负责前沿防空的高炮导弹旅。

  该军还拥有全军第一个蓝军团(外军模拟部队),曾在一次演习中两小时敲调38军的团指挥所。现该军属南京军区,负责长江以南浙东沿海一带防区,是离台海前沿最近的快速反应部队。如果我军发起解放台湾战役,第1集团军毫无疑问的是进攻台湾北翼的主力部队。所以,该集团军的装备及动向值得关心台海形势的观察家注意。

第一军军部现驻杭州。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 shou926 金币 -6 下次发在一个帖子里面 2008-2-27 22:18

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6
TOP

第12集团军

  第12集团军拥有赫赫有名的“百将团”,解放军名将陈锡联、谢富治、王近山、曾绍山均出自该军。部队骨干是红军时期的老队伍。

  第12军的前身为解放战争时期组建的晋冀鲁豫军区第6纵队,王宏坤(1955年授上将衔,曾任海军第一副司令,第二政委)任第1任司令。抗日战争中由“百将团”团长陈锡联率领在山西崞县火烧日军阳明堡机场,创下了“步兵打飞机”的著名战例。解放战争中,第6纵队在司令王近山将军指挥下进行定陶战役,一战成名。在挺进中原强渡汝河之战中,在政委杜义德将军(建国后任海军第二政委,兰州军区司令)指挥下,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英雄气概一举杀开血路掩护野战军领导机关安全突围。1948年该纵在司令王近山将军指挥下,以“刀劈三关”的大胆战法一举攻下襄阳古城,生擒特务头子康泽。参加淮海战役后,该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之后在第2野战军第3兵团的建制内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进军四川,解放了抗战时期的陪都——重庆。

  1950年底该军奉命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兵团入朝作战,其时原隶属第11军的第31师(该师的前身为红军时期的红四方面军第4军第10师,即有名的陈锡联,谢富治师,抗日战争中是名震太行的129师769团)编入该军,军长为曾绍山将军(建国后任沈阳军区政委)。在第5次战役中,第31师91团在被敌军重兵包围在三八线以南将近100公里的困难情况下,机智灵活,不仅成建制安全返回,还俘敌240名,创下战争史上的奇迹。在上甘岭战役中,该军的第31、34师相继投入战斗,在副军长李德生(后任安徽省革委会主任,军委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沈阳军区司令,国防大学政委,1988年被授予上将衔)指挥下,取得了战役最后胜利。

  60年代,该军涌现出著名的“郭兴福教学法”,推广全军,掀起了著名的“大比武”运动。当时该军是总参谋长罗瑞卿特别青睐的部队,也是许世友将军手下的主力。第12军长期驻守两淮地区,与第1军分把长江南北,拱守沪宁杭,是承担战略任务的骨干部队。但是,在八十年代裁军整编中,由于第1军是在编的24个军中硕果仅存的一野的部队,为平衡军中各派力量,属于二野系统的第12军只能屈列乙种集团军,军中地位有所下降。

  从彭德怀、林彪、徐向前、粟裕、叶剑英,在毛泽东时代从未启用过二野系统出生的人主政过军委。邓小平当政,二野终于获得一个扬眉吐气地机会,当时,即使属于南京军区第1军这样的甲类军,也没有配备直升机大队,机械化师一个也没有,这在七个甲类集团军中是绝无仅有的。这样厚此薄彼的结果,闹得军中矛盾四起,特别是陈毅粟裕的三野系统更是闹反了天,平衡的结果,就是让三野系统出生的迟浩田将军进入军委。

  现在形势当然不一样了,一是12军驻守在苏北,是军委主席的家乡军,受点照顾也是人之常情;二是台海形势紧张,第12军属于攻台的北翼主攻部队,无论从哪方面讲,都不应轻视该军。这次国庆五十周年大阅兵,为数不多的北京军区以外进京参阅的陆军部队中,就有第12集团军的方队,不妨看看《解放军报》10月2日“国庆阅兵速写”中对车辆第七方队的描绘:

  “在10月1日的盛大阅兵式上,当首次露面的某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驶入受阅区时,立即引来众多的关注目光。

  这种重型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装备,它采用目视瞄准、数字控制、电视测角、激光传输指令,快速搜索、跟踪、瞄准目标,在行进中自动装填导弹,发射并控制导弹飞行,全天候对坦克或其它装甲目标实施准确、毁灭性打击。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装备部队,大大提高了我陆军攻击装甲目标的能力。

驾驭重型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接受检阅的是南京军区某集团军官兵组成的方队。这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曾参加过著名的黄麻起义。战争年代,这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曾先后参加了苏区反“围剿”、两万五千里长征、平型关大捷和百团大战。在刘邓首长指挥下千里跃进大别山、决战淮海、强渡长江、挺进大西南、挥师上甘岭,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个第七车辆方队就是由第十二集团军的第36机械化师组成的。文中所说的“反坦克导弹”就是性能超过美国“陶式”的红箭-8E型导弹。在众目睽睽的阅兵式上,让地处东海前线的第12军开着反坦克导弹车出场,谁都会由发联想。

  现在12集团下有装备85III型主战坦克第2坦克师,第36师是九十年代初改装的全军六个快速反应师之一,随着解放军战略中心的南移,军属的电子对抗分队、防空高炮导弹旅等技术兵种接近组建完成。武器装备虽还比不上甲类军,但也已升了一个档次,战斗力并不弱。特别是在台海战争中,该军担当的角色值得关注,比之第1军、第42军等一线部队,第12军的地理位置处于攻台的第二梯次,解放军攻打台湾究竟是“封”还是“登陆”,主要就是看后续的第二梯次部队的投入情况。如果第12集团军登场,就意味着台湾上空快要飘五星红旗了。

第12集团军属南京军区,军部现驻江苏徐州。

TOP

第13集团军

  第13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在鄂豫皖苏区组建的红四方面军的第73师,为红四方面军战斗历史最为悠久的老部队。红四方面军转移到川陕苏区后该师编为红31军第93师,抗日战争中93师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参加了开创太岳敌后根据地和反扫荡斗争,抗战胜利后,太岳军区主力编为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谢富治任政委。

  在解放战争中该纵队一直担负战略机动任务,先后归第1、2、4野战军指挥,是挺进中原的三大主力之一,即赫赫有名的“陈谢大军”。淮海战役后该纵队的第10、13旅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军长为周希汉将军,政委为刘有光将军,归第4兵团指挥。之后,千里渡江南进,在林彪指挥下随4野解放两广,胜利进军云南。

  第13集团军属下的第37、第38师参加过朝鲜战争。第13集团军的第149师原为第18军的52师,参加过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年第50军149师与由张国华和谭冠三指挥的西藏军区第18军52师对调防务并互换番号,52师改称149师调入50军。1985年第50军撤销番号后,属下的主力第149师编入第13军,进驻四川乐山。

  从第13军的历史看,既是红军时期的老部队,又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担当战略机动部队的角色,先后编入过解放战争时期的四个野战军中的三个,与军中各方面的领导人关系都不错,四面有缘。因此,在八十年代末的裁军整编中,荣幸列编甲类集团军,活活把同军区在反越战中有出色表现的“山地猛虎”——第14军挤出了甲类军的行列。当然,这也与13军属于成都军区,14军属于合并前的昆明军区属于外来户有关系。所以,原14军的军长廖锡龙升任为成都军区司令后,与麾下的第13集团军始终有一份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在1979年对越自卫作战中,13军作为西线主力,从云南进入越南的黄连山省,虽然完成了作战任务,但因越军主力布于老山、者阴山一线,第13军并没有碰上如14军那样的两山战役的激烈战斗,没有值得一书功勋。

  第13军一直驻守西南地区,是作为中印中越边境的战略预备队使用的,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受到照顾。七十年代大三线的建设,四川、重庆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军事工业群,得地利之便,一些新定型的步兵战车、坦克、装甲车等往往以试用为名先装备成都军区的部队。第13军属下的第149师就是陆军中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第一批整编改装的机械化师,属于军委配置在西南方向针对中印边界的快速反应部队。是有消息说,最新的一轮师改旅整编,也是从该师开始的。

  由于成都军区的防区包括中印、中越两个方向,而这两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完全不同,作为军区面向两个方向预备队的第13集团军装备配置就很有些麻烦。中越边境属于热带亚热带丛林和山地,不适合大规模的装甲坦克部队的机动,反越自卫战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中印边境,除边界上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以外,山里山外都是高寒地带,虽地处高原,相对海拔却也大多是平地,适宜机械化部队的行动。第13军应该定位于何种作战样态?一直是军方挠头的事。好在陆军航空兵的建立,能满足多种地理环境的作战要求,成都有隶属总参陆航局建制但归第13集团军编成的陆军航空兵团,这将会大大提高第13军的机动能力和作战效能,完成守卫祖国西南大门的重任。

第13集团军现属成都军区,军部驻重庆江津。

TOP

第14集团军

一、光荣历史

  第14集团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薄一波奉命回山西建立抗日武装,利用阎锡山与蒋介石的矛盾,建立了一支有共产党领导的打着山西地方武装旗号的抗日军队——这就是抗战中赫赫有名的山西新军。山西沦陷后,该支军队正式编入八路军太岳军区,在彭德怀领导下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中和残酷的反扫荡斗争。

  解放战争中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驰骋中原。淮海战役后以4纵11、22旅和国军起义部队廖运周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军长李成芳将军。在第4兵团建制内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两广,进军云南,成为刘邓旗下的主力部队。

二、援越抗美与反越自卫战

  五十年代后第14军一直戍守西南边疆,看守南大门。在六七十年代的援越抗美时期,该军不仅担负着滇越铁路和公路的守卫任务,保证援越运输线的畅通,而且还曾有两个团去越南帮助抢修被美军炸毁的重要桥梁、工厂,在后方的战略要地负责阻击美军、南越特工队的偷袭,为越南战争的最后胜利立下过汗马功劳。也可能是与越南的这个缘分,二十多年后,在变兄弟为仇敌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与越军展开了一场该场战争中最为艰苦卓绝的战斗。

  这场战斗就是1984年进行著名的夺取法卡山和老山的战斗。1984年4月28日,第14军第40师、第49师分别对老山、者阴山一线越军展开大规模拔点战斗,经一日激战,40师一部7分钟占领662.6高地,5小时20分攻上老山主峰,下午,两个主力营向船头、八河里东山方向推进,占领敌10余个高地。49师在师长廖锡龙带领下,以阵亡不到百人的辉煌战绩,占领者阴山全线,推进至松毛岭前沿,全歼敌两个连,毁灭性打击敌两个营,击溃敌三个团,敌伤亡数字不详,这是因为我纵深重炮部队对敌纵深增援团队炮击,使敌伤亡重大,但伤亡数字不详(如者阴山之战中,越增援一个团遭遇我一个排阻击时,被我14军炮兵师两个重炮团集火密集炮击,敌尚未下车)。

  两山血战,以老山战场最激烈,最残酷,以者阴山之战打得最有魅力,廖锡龙不愧将才,大战之前,亲自赴前沿侦察敌情,勘察道路,为迂回部队选择最佳迂回道路。总攻之前,两度推迟总攻时间,在老山之战开战后40分钟才发起攻击,使得迂回掉队部队得以及时到位,匆忙赶到的部队指战员得以利用宝贵时间调整部署,休整部队。事实证明,两次调整总攻时间十分必要,部队战前准备了200口棺材,战后100口都多。此战之战果,不仅14军军长,军区首长没想到,许多参战官兵都没想到。须知,当时越军炮兵还是有对等还击的气概的,双方炮弹空中相撞的事情并不罕见。战后,悍将廖锡龙升任第14集团军军长,当选“84年十大风云人物”,数年后,又晋升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

  与者阳山之战比较,老山之战则打得十分艰苦,你来我往,拉锯战频繁,比较有名的战事有84年“4.28”之战,“6.12”之战,“7.12”之战。其中“7.12”之战规模最大,越军313师两个团,316师一个团,312师一个团,345师一个团,一个特工团,共计六个团的部队对我14军40师一个团的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进攻,松毛岭大战打得惊心动魄,“7.12”之战,敌反扑情况战前我已掌握,凌晨,我以两个炮连在阵地前300米处进行火力侦察,两轮炮击,击毙敌两名营长,敌伤亡重大,但敌军轻伤员无一呻吟,重伤员致死不动,失去指挥的部队蛰伏如前,不慌乱,不暴露,无线电静默,纪律和素质令人敬佩,颇有志愿军邱少云之精神传统。14军前指见没有情况,下令除一线保持警惕外,其余睡觉。凌晨越军扑上我军一线阵地,来势十分凶猛,我军集中老山地区所有炮群,甚至师属坦克营也一字排开,展开火力封锁,打敌后续梯队,封锁我阵地前沿300米一线,打成3道火墙,整整一个上午,敌军主力没有接近我主阵地。下午,2.5个基数的炮弹全部打光,越军一个营趁机抢占我一个高地,我军一个火箭炮营配合进攻,一个排45人15分钟夺回,当我军攻上高地时,敌军一个营几百人,只剩下6个活人。不甘心失败的越军十分顽强,纠集六个团轮番冲锋,甚至发动了少有的营团级集团冲锋。事后证明,这是本次战斗中最愚蠢的举动,白白遭受灭顶之炮火覆盖,一整天,敌被阻于松毛岭一线寸步难进,阵地前留下了3000余尸体,占整个两山之战越军伤亡总数的43%。

三、丛林猛虎的称号

  两山战斗后,第14军获得了“丛林猛虎”的称号。应该说,第14军也无愧于这个称号。经过两山实战证明,第49师、第40师是我军名副其实的丛林作战师。对于这场战争中西线的失利,人们往往归咎于许世友的指挥失误,没有注意到广州军区的部队原属四野,擅长在平原地区的大兵团作战,解放以后,又长期驻扎在珠江三角州的水网地带,不熟悉热带丛林战斗模式。而成都军区的部队原属刘邓的二野,渡江战役后就直插大西南,经过山地、丛林作战的锤炼。解放后,又长期驻扎在大西南,针对热带山地丛林,训练过各种战法。例如1962年3月昆明军区就在西双版纳举办过“昆明军区第一期战术研究班”,专门研究山地丛林的战法,参加学习的有军区副司令陈康将军、第14军徐其孝军长、军区副参谋长王非大校以及军区机关、各军、师、军分区、步兵学校主管训练的干部等。这次研究班后,第14军49师的副师长张化民上校还率领的一支200人部队,研究热带山岳丛林地作战经验。经过几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平时的演练,第14军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丛林作战经验。

四、八十年代裁军、第14军落户成都军区

  八十年代裁军100万,八大军区改为七大军区,被裁掉的一个军区就是14军所在的昆明军区,14军由此改换门庭归属成都军区。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国防工业没有将研制适宜热带山地作战的特殊装备作为自己的任务,因此在集团军的改制中,作为担当热带山地丛林作战的第14军仍然以传统的步兵为主,并没有改组为多兵种的合成军。九十年代,为了贯彻打局部战争的新战略思想要求,陆军编成内将24个集团军分为甲类乙类,将甲类军改装为快速反应部队,划分的主要根据以该军的战史和任务而定。由于第14军担负热带丛林的山地作战任务,作战目标比较单一,又通常陆军的坦克装甲车等大型机械化装备并不适宜,因此第14军被列入乙类集团军。

在者阴山一战中表现出出色指挥才能的廖锡龙师长后来晋升为军区司令。

第14集团军现属成都军区,军部驻春城昆明。

TOP

第16集团军

  第16集团军的前身是解放战争中的晋冀鲁豫军区第1纵队。其中第46师136团的前身是经过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发展起来的红一军团第2师第5团,在中央苏区反围剿作战中被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授予“模范红5团”荣誉称号。

  在解放战争中,杨得志、杨勇先后任过1纵的司令,苏振华任政委,所以又称“杨苏纵队”,是华北战场战略机动部队。在解放战争中1纵从山海关到千里大别山,直至渡江,解放贵州,打遍了大半个中国,历经许多战斗。

  建国后,第16集团军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回国后一直驻东北。辖下原有三个师,一个师八十年代改为武警,主力第32师原属第11军,第11军撤编后并入第16军。八十年代大裁军时,第16集团军被列为简编军,属于乙类集团军,主要防务是中朝方向,防区内还有两个属于二炮的专门对付日本的东风战略导弹发射基地。九十年代,随着中苏关系的缓和,国防战略的南移,东北境内过于密集的军力部署开始消肿,第16军本来就以步兵为主,没有重装备。有消息说,在新一轮的撤编裁军名单中,就有第16集团军。

第16集团军现属于沈阳军区,军部驻吉林省长春市。

TOP

第20集团军

  第20集团军的前身是红军主力长征离开南方后留在闽浙地区的红军游击队,说起渊源,是陈毅、粟裕的老部队。皖南事变后,编为新四军第1师,师长就是赫赫有名的粟裕将军。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活跃在苏鲁皖的敌后根据地,著名的“黄桥决战”就是改支部队的杰作,以三千人击败了国民党几万人的进攻,使新四军在苏北站稳了脚跟。

  解放战争中编为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由叶飞指挥参加了淮海、渡江等华东战场上的主要战役,是三野的主力部队,战绩并不亚于三野九纵——就是现在赫赫有名的第27集团军。朝鲜战争爆发后,20军是1950年第二批进入朝鲜参战的部队,在长津湖战役中涌现出的著名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就出自该军第58师172团。

  回国以后第20军的第60师参加了解放一江山岛战斗,在解放军历史上第一次三军协同作战的战斗中,该师表现出色。此后,该军归南京军区,驻防杭州。1975年邓小平主持军委工作时,为了使军队从地方纠葛中解脱出来,缓解紧张的军地关系,让第20军与济南军区的第1军换防。第20军由此去了河南。

  第20集团军现属乙类集团军。下属第58步兵师,第60机械化师,第11坦克师,独立高炮旅(第59师改制),独立地炮旅。在新一轮的旅团化整编精简中,主力第60师被整编为第60机械化旅,据说还要组建一个地空导弹旅。从编成看,属全装集团军,地处中原逐鹿之地,基本沿着京广陇海线排兵布阵,比较利于机动展开,应该是担负预备队的角色部队。

第20集团军属济南军区,军部驻河南省开封市。

TOP

第21集团军

  第21集团军的前身,是新四军第2师和第4师的主力部队。抗日战争爆发时,南方红军游击队被编为新四军,其中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红28军编为第四支队,是当时新四军4个支队中兵力最多的一支,也是唯一位于江北的支队。皖南事变后整编为新四军第2师,师长为有名的“奴隶将军”罗炳辉(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病逝)。而新四军第4师则是由名将彭雪枫领导下发展起来的敌后武装,彭雪枫师长牺牲后,由张爱萍继任师长。

  抗战胜利后,这两个师的主力编入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韦国清将军任纵队司令兼政委。这个纵队作为华东野战军4大主力兵团之一——苏北兵团的主力,转战于华东战场。而后又进行了解放舟山群岛作战,解除了上海被封锁的局面。

  建国后,于抗美援朝后期,入朝轮战,停战后长期留守朝鲜。回国后又奔赴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平叛作战。从第21军作战历史可以看出,这是一支属于三野系统的王牌部队。八十年代裁军整编中,第21军被荣编为甲类集团军,被赋予镇守大西北的重任,是驻守西北的主力军团。当年发生六.四事件时,老邓都没敢动用这支军队,可见第21军在大西北的重要地位。第21集团军下有装备直-九的直升机大队和第4坦克师,所属的三个步兵师——第61、62、63师中,第63师已换装为机械化师,属中央军委重装的全军六个快速反应师之一。

该军现属兰州军区,军部驻陕西宝鸡。

TOP

第23集团军

  第23军属三野系统的部队,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新四军第1师、第6师各一部组成,编为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陶勇将军(建国后任东海舰队司令)任司令,转战华东,参加过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在打完淮海战役后,改称23军,在渡江战役中给耀武扬威挑衅的英国远东舰队以重创,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

  该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六十年代初,该军参加了大庆石油会战,1969年第23军第67师部分部队参加了珍宝岛战斗。八十年代,在震惊全国的大兴安岭森林大火中,该军参加了扑救工作。

  第23集团军属沈阳军区,军部驻黑龙江省会哈尔滨。该军属于乙类集团军,主要任务是中俄方向的防御作战,下属第65、66、67步兵师,和独立防空炮兵旅、地炮旅,与其他乙类集团军不同的是,第23军有一个陆航直升机团,不过该团直属总参陆航局。现任军长是粟裕之子粟戎生,巧合的是,第23军的前身的新四军1师师长就是粟裕,子继父业,担任同一支部队的首长,这在解放军里可能不会有第二例了。

TOP

第24集团军

  第24集团军的底子是红军留在江南由陈毅等领导的游击队,抗日战争爆发后编为新四军第6师。抗日战争中这支部队长期战斗在南京、上海敌人心脏区域,同日、汪、蒋势力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解放战争中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王必成将军(建国后任上海警备区司令,昆明军区,武汉军区司令)任司令,参加了解放战争。使24军青史留名的战役是苏中七战七捷战斗。在孟良崮战役中,该军表现出色,为全歼蒋介石嫡系精锐整编第74师立下大功,之后参加了淮海、渡江等华东战场历次大战。

  抗美援朝战争后期该军由军长兼政委皮定均将军(建国后任兰州,福州军区司令)率领入朝参战,战争后期改由张震任代军长兼政委。该军现属北京军区,属于简编乙类集团军。1970年唐山大地震时,该军得第1坦克师是最先进入震区的救灾部队,在抗震救灾发挥了重大作用。第24军下属三个师,即第70、71步兵师和第1坦克师。

军部驻河北承德。

TOP

第26集团军

  第26军的前身为抗日战争中八路军鲁中军区的地方武装,解放战争中编为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王建安(1956年授上将衔,建国后任志愿军第9兵团司令兼政委)任首任司令,转战华东、中原战场,参加过莱芜战役、开封、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后,8纵被编为第26军,司令张仁苏,政委王一平,属华东野战军第8兵团。26军参加了渡江、解放舟山等战役,是三野中一支作风比较强悍的部队,其战斗力用邱清泉的话说是“排炮打不动,一定是八纵,”八纵以善打阻击闻名。1950年,第26军入朝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第26集团军的主力,是原第46军撤编后并入第26军的第137师。在新一轮的裁军撤编中,同属济南军区的第67集团军撤销,67军的主力第199摩托步兵师将并入第26集团军。这样第26集团军的主力全是由其他军撤编后并入的师组成,这可能在全军也是少见的。

  第26集团军现属济南军区,军部驻山东莱阳,在编成上属于乙类集团军。从第26集团军所处地理位置看,是连接我国中原腹地的沿海地区,战略地位非同小可,特别是第67集团军撤销后,该地区就只驻扎第26军这一个集团军。因此,该军的主要作战任务除负责山东全境,主要是沿海地区的防空、反登陆、反空降作战以及负责渤海湾的门户——庙岛列岛的守备任务外,还应该担负战略机动作战任务,北驰京畿,南援华东,由烟台渡海踏上辽东半岛,可迅速进入东北。

  在科技强军的战略下,蒙军委中山东籍将军的念乡之情,第26集团军已被列入第一批机械化改装和武器升级换代的部队,新组建的高炮旅将装备HQ-7防空导弹;该军的第8坦克师目前装备有热成象仪的国产最新型的96式主战坦克,国庆阅兵式上车辆第三方队中,就有第26集团军坦克师的官兵驾驶着这种坦克走过天安门广场,令世界瞩目。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 1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