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榜 短消息 big5 繁体中文 找回方式 手机版 广 广告招商 主页 VIP 手机版 VIP 界面风格 ? 帮助 我的 搜索 申请VIP
客服
打印

美国快速靠近印度的战略意图

购买/设置 醒目高亮!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6

美国快速靠近印度的战略意图

美国越来越快地靠近印度。印度是俄罗斯(前苏联)军售的传统范围。但是,美国越来越深的介入了印度的军备升级。意图何在?试分析一二。
一.针对中国。中国的快速崛起,特别是今年军费开支呈现越来越大的升幅,而且,因为中国的体制,有些计算统计与国外所能够理解的口径不一致,被指有暗藏的预算,实际预算更高。更主要的是,美国等列强与亚洲主要国家对于中国的战略意图模糊很担心。我们的意图是以有限的军力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领土完整可以理解,台独也好某独也好,都需要以武力威慑,威慑的前提至少是恐怖的平衡。但是国家主权的解释呢?国家主权是一国对内的最高权力与对外不受制于人的独立权力。它包括至少四个方面:一是独立的安全保障权力;二是独立的统治权力;三是经济生存与发展权力,四是平等于世界各国的权利。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比例相对较低。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共享的时代。没有安全保障的经济成果是肥肉一块,没有国际地位的经济一体化是国际奴隶。没有以武力为后盾的综合实力,就没有在全球化中的有利地位。而在所有的资源供应链与销售物流链中,中国的弱项是以石油供应为主的能源安全。
    全球的石油能源的主要供应渠道是海湾到印度洋到太平洋的通道。但是中国的能源安全有系于此。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中国必须建立并保障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体系(多种能源材料,多种供应渠道,国内的节能降耗等等),为此,没有全球霸权雄心的中国,其军事实力的发展与运用,除了保障国家独立以外,要在全球范围内,行使保障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战略资源供应炼安全的使命。中国实行不结盟政策(但是有传统的盟国与半盟国,前者如朝鲜,巴基斯坦;后者如泰国,柬埔寨,缅甸等),在国外没有军事基地,那么,必须有强大的深兰色海洋的海军力量,保障全球性的战略值班巡逻,威慑,撤侨等任务。在这一任务的实现过程中,中国近年来有依托缅甸,巴基斯坦,泰国等紧邻半盟国的动向。
    另一方面,印度也与中国同步实施复兴民族恢复大国容光的道路。印度与中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有着类似的战略考量。在控制石油通道方面,印度有着优势的战略地位。它不仅容易保证自己的石油供应渠道,也容易控制他国的石油通道。印度有着非常长远的战略打算,在很早以前,印度就购买了英国的退役航母。虽然也实行不结盟外交政策,但是印度由于历史与地缘的关系,与东西两大集团都有着很深的源源。俄罗斯对于印度的常规武器供应由来已久。印度还与巴基斯坦在原来的东巴问题上,在边境问题上,在克仕米尔的问题上,在宗教问题上等等方面,存在着难以调和的宿怨与近仇。中国因为边境问题与西藏独立的问题,与印度结怨,并在60年代对之进行反击,严惩了印度一些民族主义的抬头,作为反面效果也大大地刺激了印度民族的自尊心。印度人在骨子里把中国当作战略的竞争对手与现实的夙敌。这限制了中印的走近。给美国拉拢印度提供了好的机会。
    伊朗的核武化也给了美国以现实的紧迫感。
    巴基斯坦在中国的支持下实现了核武装化,以弱势的核武实现了恐怖的核平衡。但是,巴基斯坦民主政治进程的受阻,以及伊斯兰原教旨势力的抬头等,加剧了美国的不安感。
    回过头来说美国的动机吧。
    美国在对中国将来是敌是友不明确的情况下,只能把中国当作潜在的敌人,在中国的周遍布下一个由盟友与半盟友以及新盟友组成的链条。这个链条由日本,澳大利亚,台湾,越南,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印度,沙特等海湾国家组成。着中间的印度,地位最特殊,主要是因为它和俄罗斯的关系。为了拉拢印度,美国不惜在核问题上采用双重标准,加紧了对印度军事力量升级的介入与支持。
    二.一旦与中国发生战事,美国可以依靠印度,在中国的西南方面进行战略骚扰与佯动牵制;也可以利用印度等在印度洋的战略优势,对中国的石油供应进行威胁。即使平时,也可以用印度的综合势力的提升,抵消中国的战略影响。
    三.如果巴基斯坦出现不稳定状态,印度是接替该国,对美国的反恐战争,甚至反伊斯兰战争的第二道战略防线。
    四.如果与伊朗发生战争,那么印度本身的态度不仅至关重要,印度的战略位置,也会对伊朗构成侧面的威胁。
    五.通过与印度的走近,也牵制了俄罗斯对印度的影响。在经济与政治乃至武器交易都有好处。
    六.21世纪是亚洲的世纪,也是中国,印度的世纪,在与中国敌友未明的时期,与有共同政治价值观--民主的国家印度保持事实上的军事半结盟的关系,对美国保持对亚洲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合作等方面,都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点此感谢支持作者!本贴共获得感谢 X 6
TOP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 04:11